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疾病?

/ 2

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疾病?

赵伟斌

桃江县人民医院  湖南 益阳413400

分泌性中耳炎( 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或渗出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是以中耳(常含乳突腔)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但并非血液或脑脊液),听力下降及鼓膜完整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本病可导致听力减退,自听增强,患者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急性者可有隐隐的耳痛,为持续疼痛或阵痛,也可表现为耳内闭塞或闷胀感,反复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按病程长短不同,可将本病分为急性(3周以内)、亚急性(3周至3个月)和慢性(3个月以上)三种,也有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的。

病因是什么呢?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复杂,目前看来与多种因素有关:

1.咽鼓管阻塞:

咽鼓管在一般状态下是关闭的,仅在吞咽、打呵欠等动作的一瞬间开放,以调节中耳内的气压,使之与外界的大气压及气体内保持平衡。当咽鼓管受到机械性或非机械性的阻塞时,中耳腔逐渐形成负压,在鼓室内、外气压差为2.0~4.0kPa时,黏膜内的静脉即出现扩张,如压力差进一步増大,咽鼓管黏膜发生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漏出的血清聚集于中耳,形成积液。

下列原因与咽鼓管阻塞有关:

(1)机械性阻塞

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与本病的关系密切。过去曾认为此乃因肥大的腺样体压迫堵塞咽鼓管咽口所致。但最近的研究提示,腺样体的病因作用还与其作为致病菌的潜藏处(即慢性腺样体炎)容易引起本病的反复感染有关。

慢性鼻窦炎:有调查发现,本病患者中的慢性鼻窦炎发病率较非本病患者高。以往仅将其归因于脓液堵塞咽鼓管咽口及咽口周围的黏膜和淋巴组织因脓液的长期刺激而增生,导致咽口狭窄。新的研究还发现,此类患者鼻咽部slgA活性较低,细菌得以在此繁殖亦为原因之一。

鼻咽癌: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后常并发本病。尤其在我国南方,成年人的分泌性中耳炎中,由鼻咽癌引起的比率相当高。其原因除癌肿的机械性压迫外,还与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软骨及管腔上皮遭肿瘤破坏或放射性损伤,以及咽口的瘢痕性狭窄等因素有关。

此外,鼻中隔偏曲,鼻咽部(特别是咽鼓管咽口周围)存在瘢痕、良性肿瘤,以及全身性疾病(如淀粉样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结核性肉芽肿以及艾滋病等所致的在鼻咽部病损等)也可为病因之一。

(2)非机械性阻塞

所谓非机械性阻塞即咽鼓管的功能性障碍。

小儿的肌肉薄弱,软骨的弹性差,中耳容易产生负压等原因

2.咽鼓管的清洁和防御功能障碍

咽鼓管由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覆盖,纤毛细胞与其上方的黏液毯共同组成“黏液纤毛输送系统”,借此不断地向鼻咽部排出病原体及分泌物。细菌的外毒素或先天性纤毛运动不良综合征( immotile cilia syndrome)可致纤毛运动瘫痪;若以往曾患中耳炎,由此而导致滞留于中耳及咽鼓管内的炎性分泌物阻塞咽鼓管也可能影响纤毛的输送功能。此外,因管壁周围组织的弹性降低等原因所导致的咽鼓管关闭不全,也给病原体机会循此侵入中耳,从而导致咽鼓管粘膜病变。

02.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其次为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还可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此外,滥用抗生素也可能是致病原因。

03.免疫反应

除以上三大学说外,还有神经能性炎症机制学说,胃——食管反流学说( gastroesophageal  reflux)等。牙错位咬合、裂腭等亦易引起本病。被动吸烟,居住环境不良,哺乳位置不当,乳突气化不良,家族中有中耳炎患者等均属患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01.耳痛

起病时可有耳痛。小儿常在夜间发作,哭闹不已,次晨耳痛减,

02.听力异常

听力下降,伴耳内异响、自听增强。当头位变动,听力可暂时改善。

小儿大多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不予理睬,看电视时要调大声量

03.耳内闭塞感

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是成人患者的常见主诉之一,按捺耳屏后该症状可暂时减轻。

04.耳鸣

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为间歇性

治疗方法有哪些?

1.成人SOM的治疗

抗生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针对致病菌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如头孢拉啶、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唑肟等,适当短期治疗。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短期治疗,以减少积液滲出和吸收。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减充血剂,如1%麻黄碱,盐酸羟甲唑啉滴(喷)鼻腔。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成人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1ml,隔日1次,共3-6次。

黏液稀化剂、促排剂:可稀化黏液,利于分泌物经咽鼓管排出。

手术治疗:鼓膜穿刺术: 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加置管术。

病因治疗。对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除治疗疾病本身外,更重要的是仔细寻找病因并积极治疗。包括胃一食管一咽喉反流,鼻部、鼻咽部、口咽部疾病等。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未査出明显相关疾病时,可作颞骨CT扫描,如发现鼓室或乳突内有肉芽或鼓室粘连时,应作鼓室探査术或单纯乳突开放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手术。

.2个月至12岁患儿SOM的治疗

保守治疗

观察等待: 观察等待:SOM为自限性疾病,有较高自愈率,国外较新的流行病学发现,75%—90%的患儿在3个月内可痊愈,且婴儿和幼小儿的自愈率更高。而过早的药物和手术干预无益处,反而增加相应的副作用,即使鼓膜充血也不可作为临床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故在诊断之日起应对患儿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随访。观察期间每2~4周定期复查鼓气耳镜和声导抗。

外科手术治疗

病程持续在3~4月或以上伴有听力减退;已经引起鼓膜或中耳的结构损伤;合并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等的患儿,可考虑外科手术干预。

首次手术:包括首选鼓膜置管术;有鼻塞、慢性鼻窦炎、慢性腺样体炎等指征时,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