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颜庭艳  高红

淮安八十二医院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摘要: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72例脊柱创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DVT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78%(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44%(7/36)(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7d的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脊柱骨科术后患者的DVT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

关键词: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分析;护理对策

引言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骨科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DVT形成后栓子脱落后堵塞肺静脉血管,引发肺栓塞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相关研究显示,脊柱创伤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约40%~70%,若能早期了解脊柱创伤患者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对降低DVT发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特对影响脊柱创伤患者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72例脊柱创伤患者。纳入标准:①脊柱骨折或脊髓损伤者,就诊至手术时间在2周内。②年龄18~65周岁。③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脊柱结核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③既往存在血栓性疾病。④合并糖尿病足、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⑤入组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9.88±6.34)岁;手术类型:颈椎手术12例,腰椎间盘手术18例,胸腰椎固定手术6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49.32±6.49)岁;手术类型:颈椎手术13例,腰椎间盘手术16例,胸腰椎固定手术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ctivatedpartialprothrombin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全自动血凝分析仪);D二聚体(D-dimer,D-D)(酶联免疫法)。

2结果

2.1两组DVT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78%(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44%(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5,(P<0.05)。

2.2两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7d的D-D、PT和APTT水平较干预前均有升高,观察组干预后7d的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论

3.1制定规范化的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流程 

出血风险和D-二聚体值是影响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先决条件,也是VTE动态预防及处理的佐证因素,因此,正确的评估出血风险和按时检验D-二聚体尤为重要。D-二聚体有敏感性高、特异性不足的特征,指标为阴性时可排除VTE,指标为阳性时需辅助影像学方法确诊,可提高VTE检出率,主要用于临床筛查,已被列入VTE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出血风险评估主要用于抗凝药物使用的参考依据,当评估有VTE中高风险时,需结合患者出血风险决定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及使用时机、剂量等。本研究结果显示,指标2、8依从率均为0,这与DVT预防及管理证据差异较大。分析原因为科室未引进并使用出血风险评估单,未制定出血风险评估和D-二聚体检验流程,影响规范化的临床工作。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需制定科学规范的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流程,促进最佳证据向临床转化。

3.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医护人员知晓证据并认可证据是将护理证据应用于临床的基础,医护人员是将循证证据运用于临床的实施者和协调者,因此,需加强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培训。研究表明,对医护人员展开培训可以促进循证护理实践顺利开展,是提高临床工作者掌握DVT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可规范护理行为。本研究中,指标2、8依从率均为0,说明临床医生对出血风险评估和D-二聚体检验在预防DVT上缺乏认识和重视,需要重点培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审查指标4~7发现,护士DVT疾病基础知识答对率为48.23%、预防和治疗知识答对率74.70%,总体水平偏低,说明护士对DVT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急需系统性培训学习。指标6依从率0~1.47%,在DVT预防管理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落实率很低,说明医护人员自身知识水平缺乏影响临床实践开展,需要培训学习。提示科室需组织规范化培训学习,从DVT疾病基础知识、各评估量表使用、预防及管理措施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进行系统化培训,以期提高护士对DVT预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掌握率和执行率,将DVT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向临床实践进行转化。

3.3制作健康宣教手册 

本研究采结果显示,指标7中患者术前、术后、出院时接受DVT健康宣教分别是45.59%、77.94%、73.55%,依从率偏低。分析原因为临床上缺乏个性化、简单易懂的健康宣教方法,影响了护士对DVT预防及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也影响患者的接受度和依从性。提示可在病区制作DVT预防健康宣教栏供患者和家属阅览,分发健康宣教手册、小视频,出院随访中添加预防DVT宣教内容,从多角度、多模式、多层次帮助护士及患者规范深静脉血栓预防行为,促进DVT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在临床实践上的转化。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脊柱骨科术后患者的DVT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秀芹.骨科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28(30):38-39.

[2]陈黎敏.骨科手术患者术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4(07):790-793.

[3]郑碎珠.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9,11(011):1806-1807.

[4]董显琼.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6):49+51.

[5]王利会.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8,27(03):41-42+45.

[6]王志猛.脊柱损伤病人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骨科,2019,10(0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