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探讨

凌健

东至县第一中学  安徽省池州市  247200

要: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个人所应具有的一种精神。而高中阶段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所以,中学历史老师要转变教育方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爱国意识,使他们以自己的国家为荣。文章论述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

引言: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了对高中生的家国情怀的培养,造成了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也不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家国情怀教育,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加强他们的民族感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岳飞和林则徐在历史教科书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格,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高中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心理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可以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可以培养出优良的品格。另外,对高中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非常有益。此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有更好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把“家”与“国”联系在一起,能使学生对历史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大的作用。对高中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意识形态,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一)设置疑问促进渗透家国情怀

通过设置教学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有效地融入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对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应鼓励学生站在社会实际的立场上,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在合理地渗透与完善各种教育观念的前提下,教师要在课堂上找到教学与成长的结合点,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对各种史学观点进行综合判断兼收并蓄的能力,只有如此,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其它思考才会更全面,对自己学习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豪感才会更充分。

比如,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下)》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一单元中,新航路对东西两方面的影响,就需要将东方农业文明崩溃的痛苦融入到课程中,并设计相应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在东西两个层面和国际层面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探索。通过这种探索,学生在当前的学习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全面而具体的巩固,同时,通过这种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弘扬,同时,也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感受到了我们人民为救亡图存而不断奋斗的精神,在这股精神的感染下,展现出了自己的学习眼光。牢固地扎根于学生的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在当前的教学中,要更多地站在实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接近他们的历史知识,更好地关注他们的情感,让他们的学习思维更加全面和长效性。

(二)借助真实历史事件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事件的发展离我们的生活已经相当遥远,因此,当教师接触到各种史料,如教学图片、文章书籍等,在给学生讲解历史事件时,可以多使用一些有趣的教学语言。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尊重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需要,并能使他们对有关理论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探索,在此期间,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跟踪,并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史料的结合上得到改进。

比如,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这一章时,在研究战争的本质和战后世界秩序的演化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回顾两次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的定义,并以中国参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实,结合具体的史料,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感情和国际历史的思考。或将其它学科的知识引入到历史教学中,以引入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与思考的好处,在课堂上合理、有效地运用自己的所学,提高自身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学生通过实际历史事件与自身所学科目的学习经历相结合,最终达到博观约取的思想境界,从而使学生在面对各种历史学科的知识时,能够有较为全面、清晰的思路与探索。

(三)挖掘史料,丰富材料

在目前的教学中,老师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对有关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上,也就是说,老师可以在发展学生探索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厚植相应的教学技巧。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对各种教育历史资料进行同样的挖掘,也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

比如,在《选择性必修三》第15课文化遗产的教学中,我们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要在教学中进行传承和发扬。老师在课本之外补充大量的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问题与学生进行主动的互动探究,才能使学生的解答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在合理地讨论并广泛实施国家情怀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生成。并且,在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能够对有关的教学问题产生很好的反馈,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都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纯.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探究[J].高考, 2022(15):153-155.

[2]徐伟芳.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策略[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