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3

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王文琴

西昌市西宁中学,四川西昌,615013

摘 要:地理学科在初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仅仅注重知识传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其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运用地理知识思考和解决。 因此,文章针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进行概述,并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随后就课中、课后两个环节,提出了情境创设、层次化教学、引导跨区活动以及巧设作业的策略,以期为地理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能力;培养;教学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于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按照教学元素多样化和教学过程层次化两个原则落实地理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习,提升学科水平。

一、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这些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内化,还能促进其思维发展,形成更全面的地理素养。人地协调观是培养学生关注地球及人类活动的能力,学生具备这一素养,能够更全面理解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综合思维泛指将多个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及运用的能力。地理学科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能促进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养成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1]。区域认知指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的了解和感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可以促进他们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自然特征,从而增强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理解。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

(一)教学元素多样化原则

地理学科涵盖自然、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学习过程。地理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地理现象、特点、人类活动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动的案例,如地理奇观、地质灾害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过程层次化原则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且有的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新的知识概念,往往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领会其真意,十分影响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层次化教学,即重视教学过程的逐层深入,让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另外,地理学科的内容相对复杂,部分知识需要施教者的逐步拆解,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例,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框架,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课中:打造灵动课堂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普遍思想躁动,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同时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教师要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并开展递进式教学,设法打造出富有吸引力的课堂。

1.情境创设:展示多元素材,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造一个元素丰富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首先,展示多元素材可以丰富课堂内容。高中地理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样化的素材,如图片、地图、实地调查数据、新闻报道等,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深入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从而形成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助于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其次,初中生更容易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相符的概念。通过将地理概念嵌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中,如城市规划、环保问题、资源利用等,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再次,地理学科强调人地关系,人类活动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堂情境中,学生可以关注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活动,进一步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增强他们的人地协调观。

如,在《气象与水文灾害》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气象和水文灾害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多种形式的素材,如图片、图表、实时气象数据、新闻报道等,从而打造一个生动的课堂情境。通过展示台风、干旱、寒潮等灾害的影响,以及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灾害的严重性。比如,展示台风的路径、风速、降水量等数据,以及造成的破坏场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台风灾害的威力。同时,通过展示干旱地区的土地干裂、作物枯萎等情况,可以让学生理解干旱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这样,让学生产生共情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积极地参与讨论和思考,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2.递进教学:分层探究问题,促使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分层探究问题是指将一个大问题拆解成多个层次的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都逐渐涉及更深的知识和思考。通过逐步引导学生解决这些小问题,让学生逐渐理解问题的本质,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可见,递进教学是在知识结构中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可以逐步建立知识的连接,学会融会贯通。另外,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步建立对地理知识要点的理解,在解决问题时更有条理和逻辑,能够将多个层次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能够独立地深入学习各个地理领域的知识。

如,在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问起,如:地球上的能量来自哪里?这一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能量平衡概念。接下来,可以逐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如:太阳辐射是如何到达地球的?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涉及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等过程,让他们理解大气在能量传递中的重要作用。接着,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大气受热过程是如何影响大气运动的?对此,学生需要将之前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大气受热导致的温度差异是如何引发大气运动,从而形成风、气压系统等现象的。当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则可引导学生思考更广阔的问题,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如何影响地球的气候?这一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平衡、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等概念,并将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框架。逐步提出这些层次化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将多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可见,层次化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导学生从浅层次到深层次逐步理解知识,有助于他们建立起知识的脉络和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原理。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从多个角度进 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二)课后:设置实践任务

前文我们提到,地理知识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而这也符合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设置实践任务,通过组织跨区活动和巧设家庭作业,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从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1.组织跨区活动,提升学生空间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不同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组织跨区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地理实践,感受地理现象和文化的多样性。比如,安排地理考察活动,让学生前往不同的地理环境,观察地理现象,收集数据,进行实地测量和观察。通过实地体验,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特点,感受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差异,从而培养对不同地域的空间感知能力。跨区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准确和深刻的地理认知———通过实地调查,学生可以观察和体验地理现象,深入了解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地理认知。

如,在进行地理考察时,学生可以观察地貌、气候、生态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实际体验,进一步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另外,跨区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学生走进实际场景,可以亲身感受地理现象的真实性,产生对地理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在进行实地调查时,学生可以参观自然景观、感受人文特色等,这些真实的体验可以让他们的学习更加投入,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实地调查和考察中,学生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整理,进行测量和实地观察,这些操作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跨区活动也能够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进行问题解决,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巧设家庭作业,培养学生创新力。家庭作业能延伸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这种实际操作也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地理学科,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加深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为此,教师可以布置设计调查问卷一类的家庭作业。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学生可以针对某一地理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且需要考虑问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设计问题、制订调查计划的能力。而通过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和样本,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则需要他们发挥创新思维,寻找创新的角度和方法,这也能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2]

如,在《防灾减灾》一课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布置设计调查问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深入探究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进而设计宣传方案。具体任务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应包含与防灾减灾相关的问题,如居民对不同自然灾害的了解程度、应急预案的掌握情况、避灾自救技能的掌握等。调查对象:学生可以选择在家中进行调查,也可以选择走进社区调查邻居,进一步增强社会参与感。数据收集:学生需要亲自访问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获得真实而丰富的信息。接下来,学生需要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一份宣传方案,以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面临以下挑战和任务:信息整合———学生需要分析调查数据,了解居民的关注点、误区和需求,以便为宣传方案定位;创意构思———学生需要设计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的宣传内容,如海报、小册子、宣传视频等,以便能够引起居民的兴趣;传播渠道———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将宣传内容传播给更多的居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社区广播、小区公告栏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效果评估———学生还应考虑如何评估宣传活动的效果,通过观察居民的反应和行为变化来判断宣传方案的实际影响。这样的家庭作业设计既能够让初中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和制定宣传方案,将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创意思维和社会参与技能来解决问题。这种经验将帮助他们形成在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因此,这样的 家庭作业在深度学习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创新的实践者。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项复杂又关键的任务。灵动课堂的打造和实践任务的设置,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创新力和空间感。当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科中汲取力量,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时,他们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更大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参考文献:

[1]李洁.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国家认同的培养 [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4, (02): 31-32.

[2]陈玉昌.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地理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J]. 名师在线, 2024, (05):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