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云华主任医师寒热病因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布云华主任医师寒热病因思考

李永祥 王华娟 布云华

(姚安县中医医院,云南姚安 675300)

摘要】:布云华主任医师为姚安县中医医院国家级基层名中医。自2019年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同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患者症状不尽相同,通过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症状表现,思考得出外感病因的本质,寒热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病邪作用于人体,疾病的不同外在表现形式。他认为阴阳的失调和出入的失衡使机体形成虚实状态,而寒热则是虚实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寒热  辨证论治  疾病不同外在表现

1、引言

自2019年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同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患者症状不尽相同,有无症状者;有的病人表现为寒症,以发热、恶寒、全身酸痛、鼻塞流涕为主要表现;有的表现为热证,以咽痛、咳嗽、咳痰、高热为主;有以乏力、伴胃肠不适、呕吐、腹泻,表现为寒湿症者。同为新冠病毒感染,甲医说是伤寒,乙医说是温病。皆引经据典,言之成理,而所开之处方,则寒热温凉、宣发通利俱有之。病因相同,而症状、病机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

中医药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十分注意用运动的目光对待生命活动。中医观点强调,人的生命活动是一个由阴阳对立运动,不断维持动态平衡的过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对健康状态的精确描述。生病是因为阴阳失衡导致的健康状况受损,也就是所谓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中医对于疾病的理解总是从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出发,因此他们对疾病原因的研究并非细致入微地分析各类病源体的形状与构造,而是把所有可能的病源及它们造成的身体平衡紊乱的情况综合起来加以探讨。这样的研究方法优点在于无论外部病源多么繁杂多样,我们只需掌握住身体的平衡变化,就能够洞察到疾病的实质,从而实施适当的治疗手段。

然而,中医学起源于先秦时代,其发展必然受到时代的限制。即便经历了几千年的进化,当古老的传统医学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显得有些无法适应。把中医学看作“超科学”或者“伪科学”,都不是科学的态度。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保持中医学的本色,认认真真地传承和弘扬中医药的优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使中医药在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健康事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尽管受到科技手段的制约,中医不能直接透过显微镜看到病原体,但古代医者却采取了独特的策略——利用"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宏观视角去研究人类身体的变化过程。他们通过对比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及各种刺激的不同回应,从而理解并掌握身体的生理活动。通过疾病外在表现,而了解人体整体变化,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将之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以之形成的八纲辨证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论治方法。

寒热作为中医学一个重要概念,作为病因。寒为阴邪,具有凝滞、收引之性,阻痹经络则使气血运行迟缓,进而不通则痛;收敛气机,筋脉收缩而挛急、关节屈伸不利;闭塞腠理则无汗。阴寒易耗损阳气,也易遏阻阳气而见怕冷。寒症的临床表现为: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火性炎上,易侵袭人体上部;易于生风,可致肝风内动;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可致吐衄、皮肤发斑等各种出血;热扰心神,可致神昏、谵语。热证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布云华主任医师指出,中医的“寒热”是基于病人的不同表现,结合自然现象而总结出来的,反映人体与物质、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后的病理表现。他认为,疾病是由病原体与人自身的共同结果产生,相较于病原体而言,人体的反应更为重要。每个人患上感冒时出现的症状并不一致,有的人发热、有的人不发热,有的人恶寒、有的人不恶寒,有的人咳嗽、有的人不咳嗽。换句话讲,几乎没有人症状会完全相同。原因在于,虽然病毒是引发感冒的关键触原因,但实际上,人类对于病毒侵入身体的反应才是决定病情的重要环节。自然界中、人身体之内,充斥着各种病原微生物,而人体平素健康无病,是因为人体自身有保护机能,人体与病菌处于平衡状态。病菌侵入人体,而人体不发病,是人身有自愈机能,如新冠无症状感染者。人体与病原微生物平衡失调的时候,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同一病源,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有人不用治疗而能痊愈,有人经治疗但病情仍加重,这是因为人与人体质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人与人身体的不同,所以当面对相同的病毒侵袭时,人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展现出各异的症状。

人体对于相同病原而产生不同的身体反应,他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关于对人体阴阳动态均衡的影响程度的变化。当面对传染性疾病时,中医学并不关注细菌或病毒等微观概念,反而说寒热、表里、虚实等问题。这并不是说中医落后或布科学,相反地,它展示出的是中医对疾病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局部的水平。中医学关注的焦点始终在于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况,我们所说的寒证、热证,都只是反映出了疾病过程中人体平衡受损的情况,才是疾病的本质所在,也是病因所在。中医所采用"辨证求因"的方式,即通过观察疾病的表现特征来探索人体内的动态平衡是否遭到了破坏。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将各种病因与人体内在变化联系起来,避免陷入过于繁杂且难以预测的微观世界,同时也确保我们可以掌握住人体变化的可知性与有限性,走上了一条与西医学完全不同的,以疾病外在表象探索人体内部变化规律的医学道路。

并非所有疾病的起因都源于外部病原的刺激,而是取决于人体应对变化的能力。不同的疾病会呈现出各种寒热症状,这主要是因为人体受先后天因素影响,体质不同,对于外部环境刺激的敏感度及适应程度有所差别,同时也是由于其在患病过程中的对致病因子的易受性及其病情发展趋势的影响。感染病原相同,而症状表现不同,体内的寒热环境,如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湿热体质等,对病变的性质与演变趋势起着主要作用。   

3、总结

身体的病变并非仅靠对抗就能消除,需要追根究底,还原其根本原因。由于阴阳的失调及出入的失衡导致了身体虚实状态的形成,而寒热是虚实最为明显的体现方式,寒热表现的不同,只是病邪作用于人体,疾病的不同外在表现形式。实际上,人体自身的阴阳虚实才构成了疾病的核心部分,唯有理解阴阳的变化规律,避免受到表面现象的影响,方能洞察疾病的源头,精确地实施治疗方案。微生物的类型众多且未完全了解,对于由他们引发的疾病,中医独特的有效疗法把疾病的本质定义为人体内部平衡破坏失调,通过分析各类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症状,预测内稳态受损的具体方面及其严重程度,无需明确细菌或病毒的类别和形状即可找寻到有效的治疗策略(即修复受损害的内部平衡)。深入探讨中医以人体内部变化为主体的思维模式,将会推动我们在生命的探究和疾病的认知上取得新的突。破。

1、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朱文峰主编.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3、邢斌.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01

4、王庆其.中医药优秀论文选-用科学的观点认识中医学[M].上册. 2012.03

5、潘远根;旷惠桃.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从人体内环境治理解读中医[J]. 2011(03)

作者简介:李永祥,男,出生于1987年,云南姚安人,2011年7月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姚安县中医医院急诊科从事内科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