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莽山土话单字调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3

湖南莽山土话单字调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胡伟 郑懿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摘要:文章以湖南莽山土话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分析了莽山土话的音系格局,得到了莽山土话单字调的声调格局:阴平33、阳平31、上声45、去声24。研究发现莽山地区周边的客家话呈现高度一致,但与本次调查的莽山土话存在差异,莽山土话是否归属客家话或混合性方言仍需后续研究。

关键词:莽山土话;单字调;声调;实验语音学

“一种方言的消亡,就意味着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那种交际和思维工具的永远丧失,就意味着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那种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的永远丧失,也意味着人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破坏。”[1]普通话的普及使得方言的使用空间日益狭小,总体呈现萎缩的态势。方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及传播文化的人文纽带,其保护与传承理应受到关注。

一、莽山土话音系介绍

莽山瑶族乡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东南部、湘粤边界处,其东、西、南三面与广东省的乳源、连州、阳山相邻。莽山土话是在莽山瑶族乡范围内的方言,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莽山土话归属于湘南土话的范围[2],湘南土话的归属一直众说纷纭,如湘语论、客家话论、混合性方言论等[3]。沈若云将宜章县境内的土话分为了三片——赤石片、梅田片和一六片,三种土话各有特点,彼此不能通话,莽山土话属于一六片(下乡话)。[4]陈立中将一六片的方言划为客家话,并具体指出莽山瑶族乡的若干村的方言是属于客家话。[5]沈若云也认为莽山乡讲的土话,实际是具有当地特点的客家话。观察与其同一片区的方言,曹慧萍通过比较一六话同周边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相似度得到一六话是一种混合方言(其以客家话为底层,同时融合了不同时期赣湘粤、西南官话等方言的音韵和词汇特点,和周边方言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的结论。[6]以实验数据真切地记录下莽山土话的语音格局,可以进一步发现莽山土话的归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方言。

笔者回归田野,前往湖南莽山采集音频并使用专业语音分析软件处理所获得的音频数据,得到的莽山土话的声韵调情况如下:

(一) 声母(19个,包括零声母在内)

表1 莽山土话声母表

声母

例字

声母

例字

声母

例字

声母

例字

[p]

饼把杯

[p’]

婆爬配

[m]

煤磨妈

[f]

法飞富

[t]

度带刀

[t’]

塌特豆

[n]

那脑农

[l]

老楼路

[ts]

中字走

[ts’]

坐菜车

[s]

时上水

[tɕ]

脚酒菊

[tɕ’]

球吃找

[ɕ]

小夏洗

[k]

高狗歌

[k’]

口卡考

[ŋ]

牙眼鹅

[x]

火河虾

[ø]

衣雨窝

(二) 韵母(35个)

表2 莽山土话韵母表

韵母

例字

韵母

例字

韵母

例字

韵母

例字

[ɿ]

资 姿 紫

[i]

李 米 笔

[u]

屋 步 木

[y]

区 女 鱼

[a]

打 拿 拉

[ia]

佳 夏 亚

[ua]

夸 瓜 爪

[o]

摸 婆 我

[io]

脚 学 药

[uo]

郭 多 桌

[e]

白 百 去

[ie]

铁 姐 切

[ue]

国 骨 崴

[ye]

绝 瘸 血

[ai]

摆 奶 菜

[uai]

怪 拐 快

[ei]

背 赔 开

[uei]

桂 堆 催

[au]

桃 脑 宝

[iau]

挑 调 标

[əu]

偷 丑 漏

[iəu]

丢 牛 友

[an]

板 烦 胆

[ian]

边 田 点

[uan]

端 管 欢

[yan]

软 卷 劝

[ən]

本 灯 冷

[in]

定 宾 听

[aŋ]

胖 汤 港

[iaŋ]

羊 想 香

[uaŋ]

光 广 黄

[eŋ]

分 坟 粉

[oŋ]

东 通 龙

[ioŋ]

永 胸 拥

[yn]

军 晕 云

(三)声调(4个)

表3 莽山土话声调表

调类

调值

例字

阴平

33

高妈八翻

阳平

31

南谈瓶牌

上声

45

摆马买板

去声

24

卖骂饭败

二、声调实验说明

实验语音学能以实验数据记录并分析语音材料,这让原本靠传统耳辨法的方言学家们找到了新的研究方法,以实验语音学研究方言的文章已是遍地开花。本文选取莽山本地发音人进行语音数据的采集,并利用专业的语音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为莽山土话声调的进一步分析提供语音材料。

(一)发音人

笔者在当地寻找符合录音条件的发音人。本次语音实验的发音人是郴州市莽山瑶族乡人,女,25岁,自小生活在莽山瑶族乡茅庵街,中专文凭,自由职业,其家庭日常交流语言为莽山土话,发音人只会莽山土话和普通话两种语言。记音时间为2023年10-11月。

(二)实验字表

本实验字表是参考沈若云的《宜章土话研究》制作的,其中删除了莽山土话中的非日常用字以及生僻字后共有1814字,涵盖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举例如下:

表4 录音字表例字

古调类

高猪瓜开

左果嘴宝

货布报店

鸭答雪八

次浊

麻人梨梅

马女暑雨

骂夜卖妹

腊月袜辣

全浊

婆咸田盘

坐下舅稻

下字饭豆

杂十舌滑

(三)实验软件

本实验使用Cooledit pro进行声音录制以及剪辑,利用Praat软件进行分析音频,并采用Excel软件对所提取数据进行处理。

(四)录音情况

录音地点:发音人家中,且周围环境安静。

录音设备:索尼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

(五)实验过程

1.数据采集。在录音前,发音人有半个小时的时间熟悉字表,并划去日常生活中没有的字。开始录音后,发音人匀速读字表,每个例字读一遍,两个例字中间间隔一到两秒。所录音频以wav格式保存。

2.运用Praat对音频进行分析。首先,将音频导入Praat后观察每个字的声调的走向,根据“掐头去尾”的方法确定每个字的声调走向趋势,并据此将所录字表进行分组。通过观察各声调的走向,发现莽山土话共有四种声调趋势,因此确定莽山土话共有4个声调。而后运用Praat软件对4个声调分别进行基频数据的提取,每个字提取十个基频数据。

3.数据处理。将提取的基频数据导入Excel表中,根据调类将基频数据进行分类,并求得各单字调各基频值的均值以及平均时长。而后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本实验采用石峰老师的T值法对各基频的平均值进行运算:T=[(lgx-lgb)/(lga-lgb)]*5=[lg(x/b)/lg(a/b)]*5,其中,a为发音人调域最高频率,b为发音人调域最低频率,x是某一测量点的基频均值[7]。将得到的T值转换为五度值,转化表如表5所示。最后根据得到的各单字调的五度值作出莽山土话单字调声调格局图以及各单字调的调值。

表5 T值与五度值转化表

T值

0-1

1-2

2-3

3-4

4-5

五度值

1

2

3

4

5

三、实验数据分析

(一)声调格局

将提取的莽山土话音频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四个声调的十个基频值被转化为五度值,并呈现出下图的相对声调趋势,得到的莽山土话单字调声调格局如图1所示。

图1 莽山土话声调格局

在莽山土话中,阴平是一个微微上升的中平调,处于发音人调域的中部,且上升趋势不明显,记为33。阳平呈现为下降趋势的中降调,下降趋势明显,记为31。上声的音高较高,曲线的主体落在4-5之间,是一个高升调,有微微上升的趋势,不是单纯的高平调,因此记为45。去声在莽山土话中表现为跨度较大的升调,从0-1的区间上升到了3-4的区间,记为24。将T值转换为五度值后,得到莽山土话单字调的具体调值如表6所示。

表6 莽山土话单字调调值

调类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调值

33

31

45

24

(二)时长特征

本实验对提取的莽山土话单字调的时长做出如下处理:一、将四个单字调的时长值进行求平均值的处理。二、计算出四个声调时长的总平均值。三、用每个声调的时长平均值除以四个声调的总平均值,从而得到各个单字调的相对时长,如图2及表7所示。

图2 莽山土话单字调的相对时长

表7 莽山土话单字调的相对时长值

调类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相对时长值

0.931393

0.925453

1.070389

1.072765

根据图2和表7,可以得出莽山土话单字调的相对时长情况如下:去声>上声>阴平>阳平。四个声调中,去声表现为最长的声调,上声和去声的时长接近,两者远远长于平声。阴平和阳平的声调时长表现较短。这也符合曲折调大于平调、升调大于降调的调长规律。[7]

四、实验结果与周边方言声调特点的比较

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笔者整理了莽山周边的部分方言的声调格局,对比情况如下:

表8 莽山土话与周边方言单字调对比情况

对比方言

来源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入声

莽山土话

本文

33

31

45

24

-

栗源镇土话

王颖

35

41

55

22

-

关溪乡客家话

陈立中

33

212

31

45

-

一六土话

沈若云

33

24

55

21

-

东风乡客家话

赖小燕

33

212

31

45

42

东风乡俄俚话

赖小燕

33

21

45

212

-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次实验所得结果与周边同一片区的土话单字调存在共性,同时也有一些差异,具体如下:

1.在这一片区,大多方言点的共同点如《宜章土话研究》所说,调类都是4个(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入声消失。东风乡客家话仍然保留入声。

2. 在调值上,莽山土话与这几种方言的区别各不相同。(1)莽山土话的阴平是一个中平调,栗源土话的阴平是中升调;莽山土话的上声是高升调,而栗源土话的上声是高平调;莽山土话的去声是中升调,栗源土话的去声是中平调。两种土话的阳平和上声在调值上相似度较高,阳平调都是中降调,而上声都是调值较高的。[9](2)莽山土话与关溪乡客家话的阴平都是中平调,关溪乡客家话的阳平属于曲折调,在调尾有上升的趋势,而莽山土话的阳平是单纯的中降调,与关溪乡客家话的上声一致。莽山土话的上声则与关溪土话的去声一致,但关溪土话中没有一个像莽山土话去声一样的中升调。[10](3)在地理位置上,莽山与一六距离较近,两地方言的声调也表现出更高的相似性。两地方言的阴平和上声都十分接近,而阳平和去声的调值正好相反。略微的区别在于莽山土话上声有上升趋势,而一六土话没有,另外一六土话的去声没有莽山土话阳平跨越的音域大。(4)东风乡客家话与关溪乡客家话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上调值一致。[11](5)东风乡俄俚话的阴平和上声与莽山土话一致,俄俚话的阳平是一个低降调,去声是调值较低的曲折调。

3.可以发现,这一区域大多方言的入声不再被保留。莽山土话中,入声大多归阳平,少数归阴平、去声。栗源土话的入声派归阴、阳平或去声。关溪土话的入声分派其他四声,按派字的多少依次为去声、阳平、上声和阴平。一六土话的研究没有具体涉及入声的去向。东风乡客家话的入声是42。俄俚话的入声消失,东风乡客家话的入声字在俄俚话中大多读阴平,少数读阳平。

本文认为导致这样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地理位置上,这几个方言点距离莽山瑶族乡的距离为:栗源镇>一六镇>关溪乡>东风乡,东风乡在地理位置上距离莽山最近的。栗源镇和莽山瑶族乡在地理位置上存在距离,其间隔着一六镇、岩泉镇、天塘镇等地,经济上的往来也不多,因此语音的交互也较少。因此,只有栗源土话的阴平与其余方言呈现不一致的现象。这一区域的调类基本一致,且调值呈现出错落对应的现象,也验证了沈若云将此区域划为同一片区的合理性。根据《宜章县志》(1995)记载,栗源乡旗山下话有着6个声调,去声分阴阳,与如今的栗源土话差异较大,湘南土话正在向着官话趋势演变。[12]莽山地区所处位置相对封闭,在2015年之前,莽山瑶族乡对外的路线仅有一条盘山公路,因此莽山土话与周边乡镇的几种土话存在差异。郴州常被称作广东省的“后花园”,莽山地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广东地区接壤,也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引着粤游客。在长此以往的交流中,莽山土话也逐渐受到粤方言的影响。根据《湖南客家方言音韵研究》,莽山乡的和家湾、天堂湾、下长滩、钟家村以及黄家塝被划入客家话方言区,本次实验发音人所住的莽山乡茅庵街自然受到了周围客家话的影响。与不同的方言接触,就要与不同的方言互协[13],长期的语言接触会引发丰富的语言变异和融合[14],莽山土话在与西南官话、瑶语、粤语以及客家话的接触中演变。

五、结论

经本次对莽山土话单字调的实验语音学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莽山土话单字调格局是阴平33、阳平31、上声45、去声24;各声调的时长模式为去声>上声>阴平>阳平。(2)莽山土话与同属一个片区各方言存在差异性,但相似性是主要的。一六片土话的调类都是4个,调值错落对应。这一片区的两种客家话除入声外呈现高度一致。莽山土话与周边客家话除阴平都为中平调外,其他的声调均有差别。关于莽山土话的归属问题以及是否各村方言不一致等问题仍需后续开展更多莽山土话语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志耘.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01):8-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B1-22.

[3]粟梦琪.桂北平话和湘南土话中古阴声韵摄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22.

[4]宜章土话研究[M]. 沈若云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陈立中.湖南客家方言音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6]曹慧萍. 计量分析与语言接触研究——以湘南土话为例[J]. 南开语言学刊, 2021, (02): 93-104.

[7]石锋.论五度值记调法[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3):67-72.

[8]石少伟.《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单字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9]王颖.湖南省宜章县栗源镇土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10]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M].陈立中著.岳麓书社.2003

[11]赖小燕.湖南宜章东风乡客家话与俄俚话的语音接触影响[D].中南大学,2010.

[12]宜章县志编纂委员会著.宜章县志[M].黄山书社.1995

[13]刘祥友.湘南土话语音的历史层次[D].上海师范大学,2009.

[14]胡斯可.八十多年来(1935-2020)郴州地区汉语方言研究述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5):130-135.

作者简介:胡伟(1977-),男,湖南汉寿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音系学、语音学。郑懿(2000-),女,湖南郴州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系学、语音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一般项目“湘南土话连读变调类型的社会语音学研究”(编号:19YBA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