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思想主体性的三维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论文化思想主体性的三维建构

王浩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包头  014000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所在。文化主体性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根本保障。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强调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为核心,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提倡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梦等理念,促进了全民族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增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从主心骨、主力军、强心剂等三重维度系统审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探究新时代加强和巩固习近平文化思想主体性的实践路径,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国家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思想;主体性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

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具有的主体性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为新时代文化发展以及文化强国建设固本强基、凝心铸魂。

一、主心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阐述了文化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涵,指出了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实践路径。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原则,是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与进步的根本保障,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法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目标。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华文化,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锚定文化发展正确方向的关键,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断加强和改善文化工作,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而,党的领导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更好地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力量。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还强调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互鉴对于增进国与国之间的支持与理解,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文化自信,明确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一次重大创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示自信、促进互鉴、贡献智慧的根本依托。未来,只有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兴盛,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主力军:始终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要求我们应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应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文化要发展,首先应认识到文化的内容来源于人民,文化的成果服务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文化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唇齿相依、紧密相连的纽带关系,同时,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其次,文化要创新,应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始终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深入挖掘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与创造力。通过广泛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汇聚起推动文化发展的磅礴力量,以人民的创造活动持续推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再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人民。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的最深厚基础在于人民。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才能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最后,文化要传承,需要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文化实践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始终坚持人民群众为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根本力量的指导原则,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思想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支撑。

三、强心剂:始终以文化自信为助推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根植于对中华文化深厚的了解与热爱,是对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成就的自豪感的生动体现,是对中华文化未来发展前景所具有的坚定信心。这种自信基于对中华文化独特价值的认识,包括对其历史深度、文化广度、价值高度的全面理解。

首先,文化自信是塑造民族精神和文化身份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关键在于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强大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它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不仅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动力源泉。通过文化教育方式,不断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其次,文化自信是推动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在全球化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坚持文化自信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文化主体性和主动性,推动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文化自信鼓励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推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通过文化创新,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进步。最后,文化自信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源泉。在国际交往中,文化自信可使我们更加从容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增进国际理解,建立国际友谊。此外,文化自信还有助于我们在全球文化多样性中维护自己的声音和立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推动构建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世界文化格局。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群众与文化自信等方面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领导作为文化发展的领导主体,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创作与弘扬的实践主体,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传承的强化主体,都是文化强国建设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与要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继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理解与实践,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更大的新的风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王浩(1995年8月)男,蒙古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