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王永峰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沙河镇初级中学     723500     

摘要新课标课程理念的变化,对教师的角色问题提出了挑战.教师作为新课标的贯彻者和推行者任重道远,必须由传统型教师向现代型教师的转变,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不至于使新课标流于形式。

关键词;新课标;角色转变;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历史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的掌握程度变为关注知识与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他们不断攀登新的高峰;还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教师必须由传统的教书匠向授业育人的导师转变。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古人对教师的要求,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求在思想上,品质上也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和导向。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大多的教师只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少关心学生思想上的想法,也很少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管教不管导现象大量存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上、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思想,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掌握资源获取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一,建立起崭新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比较单一的,教师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是学习上孤独的苦行僧。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这种单一的师生角色观念和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当前的教学过程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其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学生应当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和合作的学习者。要促成这种转变,关键还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整个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启发性原则,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大胆发言、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传统的角色依旧会发挥作用,但其内涵将发生巨大变化。

第二、构建新的历史教学观

改革的中心在课堂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

(一)树立崭新的教学目的观

传统课堂教学过份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了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历史课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个公民都应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出人感悟的历史中寻找到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生?我们可以从原始人钻燧取火、农人戴月荷锄归的历史场景中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事迹中感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我们可以从苏轼一生虽然宦海沉浮,但身处顺境,不骄不躁的心态中感悟到为人应有的达观、充实与平和。笔者认为,历史课只有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参考框架,即学生能够从中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人类,能够感悟到现代公民应有的准则,能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利用它形成对于当今国内、国际事件的看法等,历史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在新程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更新教学目的观,使历史课程凸现公民教育的宗旨,变知识形态的历史课程生态形式的历史课程,从而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落到实处。

(二)实现教学过程与结论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过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视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历史教学的确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很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说,历史学习就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教学必须就结论与过程相结合,那种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三)在探究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

在课堂改革中,最重要的课题不在于同步教学或是个别学习,而在于小组的合作学习。如今,在许多国家,中小学的课堂用粉笔和教科书进行教学,教师在黑板和讲台面前,面对排列整齐的课桌椅展开单向传递的课堂情景,正在进入博物馆的资料室。在新的课堂里,学生围坐在几堆课桌前,展开合作学习。教学不再是划一的同步教学了,而是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探究性的单元学习。在课堂里,运用大量的资料,教科书不过是资料的一种而已。在教学中,尽管也有教师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的场面,但更多的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探究式学习的居多。因为探究活动至少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1激发学生的兴趣;2丰富学生的体验;3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品质;4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6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师生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它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

第三,开展好研究性教学活动

历史研究性教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历史课外阅读、历史知识竞赛、历史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既包括校内活动,也包括校外活动。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教师应当处理好课内外教学的关系,努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第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威信和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是否成功的问题。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师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科兴趣,必须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应关注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传授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崇拜你,亲近你,学习的兴趣也自然会得到提高,因此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下,历史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求异创新,努力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向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转变。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导作用,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反思自我,指导学生寻找收集利用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等,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向指导帮助型教师转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