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长制对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河湖长制对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的影响研究

王乌兰 牟欣颖 王国庆

巴彦淖尔市水利事业服务中心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巴彦淖尔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摘要:河湖长制是指在河湖管理中,由专门的河湖长负责对一定范围内的河湖水域进行综合管理和服务。这一管理模式的实施旨在推动河湖治理和保护,提升水域生态环境、改善水质、防治水污染,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河湖长制是我国水治理领域的重大制度性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河湖长制对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河湖长制;水利工程规划;管理;对策建议;

1河湖长制的作用

河湖长作为一个综合管理者,能够协调相关的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和协同治理。通过河湖长制,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联动机制,提高水域治理的效率和协同性。河湖长制着力于全面治理水域问题,包括水质改善、生态修复、防汛减灾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施策,有助于解决水域问题的根本性和全面性,提升水域治理的整体效果。河湖长制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水域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发,实现水域的生态平衡,促进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河湖长制强调精细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科学监测手段等手段,实现对水域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响应,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河湖长制强调社会参与,通过引入公众、企事业单位等多元化参与主体,推动河湖治理的广泛参与,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社会共治的氛围,共同推动水域的长期治理和保护。河湖长制注重防灾减灾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安全工程等手段,加强对水域的风险防控。在防洪、抗旱、防风险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措施,提高水域的灾害抵御能力。河湖长制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水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补偿、环境税收等措施,引导经济活动朝着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综合来看,河湖长制在水域管理中发挥着促进协同治理、提升水域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河湖长制对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的影响

2.1整体规划与协同发展

河湖长制强调综合治理和综合考虑水域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在水利工程规划中,河湖长制推动各项工程与水域整体规划相结合,通过协同发展,实现水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2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平衡

河湖长制注重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强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兼顾生态效益。在水利工程规划中,河湖长制促使工程建设考虑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减少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生态与工程的良性互动。

2.3精细化管理与信息化应用

河湖长制倡导精细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水域资源、环境和工程设施的精准管理。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河湖长制推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实现对水利工程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河湖长制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将公众、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主体纳入水利工程规划和管理的决策过程。在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中,河湖长制促进了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协商,确保了工程规划和管理的合理性和民意的反映。

2.4风险防控与灾害应对

河湖长制注重风险防控和灾害应对,在水利工程规划和管理中加强对水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措施。在水利工程规划中,河湖长制促进了对潜在灾害风险的认识和评估,通过工程布局和防护设施的设置,提高了水域的灾害抵御能力。

3河湖长制在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的完善策略

3.1加强规划与设计的生态考虑

在水利工程规划前,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评估,评估工程对周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借助专业团队,进行水域生态系统的调查和评估,确定潜在的生态问题和风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止开发的区域,保护水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如湿地、水源涵养区等。生态保护红线的设立有助于规范工程建设,避免对关键生态区域的破坏。引入湿地恢复、水生植物配置等生态工程技术,通过自然的生态过程修复水域环境。湿地具有很好的净化和调蓄水功能,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有害物质,这些技术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在规划设计阶段,优化工程布局,尽量减少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干扰。避免在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迁徙通道等区域设置大型水利设施,减小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制定生态补偿机制,对因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环境损失进行合理补偿。生态补偿可以包括恢复受影响的生态系统、支持相关的保护和研究项目等,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积极开展公众参与,听取各方意见,尊重当地居民的环保需求。社区磋商有助于达成共识,减少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纠纷,提高工程的社会接受度。在规划设计中考虑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长效的监测机制。针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时调整工程计划,以保障水域生态环境的稳定。

3.2推进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在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中,考虑并规划生态廊道,连接水域周边的生态节点、自然保护区等,形成生态连通网络。通过生态廊道的规划与建设,促进野生动植物迁徙、物种交流,提高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水利工程设计中采用绿色生态工程理念,选择适宜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设计生态护岸、生态湿地等绿色生态工程,以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和环保水平。在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中,合理设置生态保护区,划定禁止开发区域,保护水域周边的湿地、栖息地等重要生态环境。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力度,防止非法开发和污染行为的发生。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修复工作,采取适当的措施恢复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采用植被恢复技术,如种植水生植物、沿岸植被等,加强水域周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定期对水利工程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理。加强生态环境的日常管护工作,保持水域清洁,防止生态系统遭受污染和破坏。

3.3建立健全的水域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

实时监测水域环境变化,及时评估工程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监测评估结果,调整工程建设方案,保障水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改善。加强河湖长制下的社会参与机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增强公众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认同和支持。加强对河湖长制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河湖管理的认识和参与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河湖长制在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河湖长制的实施效果。推动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引入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有综合水利管理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专业人才,推动河湖长制的实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湖长制对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的影响体现在促进整体规划与协同发展、平衡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推动精细化管理与信息化应用、加强社会参与与民主决策以及强化风险防控与灾害应对等方面,推动了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向着生态友好、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通过上述策略的完善,可以进一步提升河湖长制在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中的效果,实现水域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以“六个结合”全面推行河湖长制[J]. 韩小佳;张剑虹.学习月刊,2023

[2] 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在山西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J]. 本刊编辑部.山西水利,2022

[3] 做好城市河湖管理工作[J]. 张旺.北京水利,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