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地区绿色矿山生态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生态脆弱地区绿色矿山生态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友   沈雪松

新疆宜化矿业有限公司   831704

摘要:采矿业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然而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长期以来,采矿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未曾得到彻底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生态治理能力的不足及对相关理念理解的欠缺。这些问题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对民众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深入研究矿区生态治理并加强管理理念的实施显得尤为关键。提升生态脆弱区矿山环境管理水平和生态治理效率,不仅有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相契合,有助于实现中国矿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矿山;矿山治理;ESG

1. 生态脆弱地区矿山生态治理现状

在生态脆弱区域,矿山生态修复是一个关键的环境保护议题。这些区域由于其天然的环境敏感性,矿石开采对其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如土壤侵蚀、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为此,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和《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条例》,以确保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妥善管理。同时,政府也增加了对矿区生态修复项目的财政支持,并鼓励私人和社会资本参与这一过程,以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矿山生态的恢复。

矿区生态修复的工作内容通常包括土地复垦、植被重建、水资源管理以及土壤侵蚀的控制等。根据“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矿山企业有责任对其开采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以确保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同步进行。尽管如此,矿区生态修复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修复成本高、周期长,有些破坏难以迅速修复;修复技术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以及监管和执行力度需要加强。

2. 生态脆弱地区建设绿色矿山存在的问题

2.1生态补偿机制欠缺

生态补偿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概念,涉及生态环境、经济和法律等多个方面。由于缺乏一个统一和权威的定义,生态补偿的具体目标和法律规定往往不够明确,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生态补偿制度不够完善。在实际操作中,常见的问题包括生态目标未达成和补偿资金不足等。

目前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是针对生态破坏的直接补偿,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根本的解决之道需要同时考虑到污染控制、资源利用和生态补偿三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和补偿。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矿山开发过程中的生态补偿措施,以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2.2粗犷式开采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通常效率低下、能源消耗大且碳排放量高。在矿山开发中,废料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矿石的开采回收率也不理想,"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不足,而且在矿山关闭时,治理所需的专项资金往往难以筹集,导致矿山环境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这种模式尚未实现从“资源为王”到“技术为王”的转变。在产业布局方面,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集约化开发与利用。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回收环节未能建立起绿色产业链,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线性也限制了矿山产业链各环节附加值的提升,缺乏有效的产业链升级机制,未能实现集群规模效应,从而推动集群绿色效应的最大化。

2.3技术落后导致效益低下

当前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有限,通常采用简单的削坡、覆盖土壤、植树造林等传统技术来覆盖裸露的山体。然而,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矿山,例如,采石场复杂的岩石结构不适合使用这些技术。在生态脆弱区域,矿山生态修复的效益较低,成本较高,且缺乏整体的系统规划。治理过程中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态脆弱性,未能选择最具效益的修复方法。

此外,露天采矿的技术相对落后,未能将资源开发对矿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矿区的综合整治、矿业权的出让和延续审批过程中,也未能明确规定矿业权人必须实施绿色开采措施。

3. 生态脆弱地区建设绿色矿山的对策

3.1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我国在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生态目标未实现和相关补偿不足。为了改进这一状况,政府需要加大对环境补偿的财政支出,作为公共财政的关键部分,探索新的生态补偿方法,优化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促进替代产业的发展,推动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

此外,应在现有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中引入生态税和补充环境税,利用税收机制减少资源过度开采,并鼓励环境保护。政府和市场应共同构建投资融资体系,设立生态补偿基金,以有效利用资源并减少开采污染,最大化资源效率。最后,推动生态补偿市场化的进程,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3.2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

积极吸引大型矿山企业参与,推动产业规模扩张,增强创新能力,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品质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产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深化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特别是对于锰矿、铜镍矿、铅锌矿、金矿等生态脆弱区的优势金属矿产,要加大开发力度。依托现有的金属矿产选冶加工集中区域,吸引社会资本,借助技术革新和设备升级,拓展开采和加工的产业链,提升开发效益。聚焦交通便捷、储量丰富、质量上乘、需求大的钾盐、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实施规模化和深度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特色非金属矿产深加工企业。积极推动绿色矿业产业集群的建设,结合地方市、县、区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划,以构建绿色矿产业集群为基础,探索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旨在实现区域的创新、集群和超越发展,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通过集群式发展促进矿区的集约化开采。

3.3提升矿山治理智能化水平

推动矿山修复技术的创新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绿色技术标准和规范。针对煤炭、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分阶段实施智能矿山、数字化车间、数字矿山和智慧园区的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促进矿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及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采矿设备为中心,利用类似GPS的卫星定位技术,实时监控矿山动态,并对矿山生产对象和过程进行指挥与控制,实现管理与技术的融合,最大化矿山治理效果。

在资源配置和矿业用地方面,优先考虑绿色矿山的发展,将财政专项资金集中用于绿色矿山的建设。逐步淘汰落后的矿山技术和产能,迫使矿业企业向绿色和低碳发展转型。推动绿色矿山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实现矿山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开采,提升矿产资源的总利用率和高回收率。同时,运用虚拟孪生技术创新矿山修复技术体系,为矿山生态监管和修复提供即时的场景指导。

3.4基于 ESG 理念的绿色矿山建设

坚定地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认识到绿色矿山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将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的规划、勘探、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每一个环节,以推动绿色矿山的优质发展。引导矿业行业走向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矿山生产方式向科学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转变,以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生。从发展理念、制度设计、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网络构建等多个方面促进矿产资源的绿色开发。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的研究,协调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强化政策指导和创新驱动,建立完善的绿色矿业长效发展体系,促进资源的有效保护、规模化开发、循环利用和集约化发展。

结语:生态脆弱地区的绿色矿山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智能化治理水平和贯彻ESG理念,可以有效推动绿色矿山的建设。这不仅有助于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未来,绿色矿山建设应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为我国的矿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妙超, 王焘, 孙羽, 龙振峰. 废弃露天矿山生态问题评价及修复治理研究——以洛南县7处历史遗留矿山为例[J]. 四川地质学报, 2024, 44 (01): 108-112.

[2]熊远鹏, 梁国礼, 令狐燕艳. 贵州省苗岭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研究[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 42 (03): 147-149.

[3]刘鹏, 刘小杰, 赵浩. 矿山企业安全文化及生态构建路径[J]. 煤矿现代化, 2024, 33 (02): 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