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输血反应的发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为什么会有输血反应的发生

黄赵锋

(柳州市工人医院输血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545000)

摘要: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输血反应作为输血并发症之一,却严重影响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对输血反应的机制进行了综述,包括免疫相关输血反应和非免疫相关输血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过程。同时,结合临床实践,对预防和处理输血反应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输血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处理方法,可以为临床输血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指导,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为什么;输血反应;发生

1、输血反应概述

1.1输血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后,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的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进行分类。根据免疫反应的机制,输血反应可分为免疫相关输血反应和非免疫相关输血反应两大类。免疫相关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免疫系统对输血过程中的异体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输血后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等;而非免疫相关输血反应则是由于输血过程中的各种生理、化学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输血后肺损伤、细菌感染等。了解输血反应的分类对于临床预防和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因

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输血品质不良、受血者免疫系统异常、输血前未充分筛查等因素。首先,输血品质不良是导致输血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血液保存过期、不符合保存条件等会儿引起输血后溶血反应等不良反应。其次,受血者免疫系统异常也是导致输血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受血者存在特定的免疫相关疾病或免疫抑制状态,易导致严重的免疫相关输血反应。另外,输血前未充分筛查也是诱发输血反应的重要原因,如未对受血者进行足够的血型和交叉配血检测,易引起输血后溶血反应等不良反应。了解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因,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1.3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

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反应的不同类型,临床表现也会有所区别。免疫相关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皮疹、呼吸急促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急性溶血反应等;而非免疫相关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则主要包括呼吸窘迫、胸痛、发绀等,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感染等。了解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免疫相关输血反应机制

2.1输血相关免疫机制概述

输血相关免疫机制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体的免疫系统对供者的血液成分产生免疫反应的生理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早期免疫反应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两大部分。免疫相关输血反应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等多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供者的血液成分中的抗原物质与受体免疫系统中的相应受体结合,触发免疫反应,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对于免疫相关输血反应的机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机制,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2早期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

早期免疫反应是免疫相关输血反应中的重要环节,其发生机制包括抗体介导的溶血、过敏反应等。在输血过程中,供者的血液成分中的抗原物质与受体免疫系统中的相应受体结合,导致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这些抗体可以识别供者的血液成分中的特定抗原物质,进而激活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供者的血液成分特点、受体的免疫状态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免疫相关输血反应的复杂机制。

2.3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过程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是免疫相关输血反应中的另一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供者的血液成分中的抗原物质通过与受体免疫系统中的相应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引发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这一过程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和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等。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过程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如供者的血液成分特点、受体的免疫状态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免疫相关输血反应的复杂机制。

3、非免疫相关输血反应机制

3.1输血相关生化机制概述

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机制涉及到多种生化过程。首先,输血后的血液成分会与受血者的体液和细胞发生接触,导致一系列生化反应的触发。这些生化反应包括凝血功能的激活、炎症反应的释放,以及细胞因子的介导,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介导尤为重要,它们在非免疫相关输血反应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输血相关的生化机制还涉及到血浆中的蛋白质、细胞因子和细胞外液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对于输血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3.2溶血反应的发生机制

溶血反应是一种重要的非免疫相关输血反应,其发生机制涉及到受血者体内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进而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首先,受血者体内的红细胞与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兼容因子发生反应,导致红细胞破裂。其次,破裂的红细胞释放的血红蛋白会与体内的血浆蛋白质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蛋白质复合物。这些复合物会激活凝血系统和炎症反应,导致血栓形成、血压下降和组织损伤等生理变化。此外,溶血反应还可能导致肾脏功能损伤和溶血性贫血的发生,严重影响受血者的健康。

3.3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机制

除了溶血反应外,还存在着一些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机制与免疫相关输血反应有所不同。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细胞因子的介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输血后,细胞因子会被激活释放,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包括血压下降、发热、呼吸急促等生理变化。这些炎症反应不仅直接影响受血者的生命体征,还可能导致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损伤,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因此,对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机制深入研究和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预防和处理输血反应

4.1输血前的评估和筛选

输血前的评估和筛选是预防输血反应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输血史、手术史、疾病史等。特别需要关注患者是否有与输血相关的免疫反应史,以及是否有其他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因素。此外,还需要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交叉配血、感染标志物检测等,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2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在输血过程中,严格的监测和预防措施是预防输血反应的关键。首先,输血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输血操作规程,包括输血前的确认步骤、输血速度的控制、输血过程的持续监测等。同时,对受血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

另外,在输血过程中需要保持输血设备的无菌状态,确保输血管路的通畅和安全。同时,对输血液体的保存和使用要求也需要严格执行,避免血液因保存不当或过期使用而引起输血反应。此外,还需要根据受血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激活剂除去血浆中的致敏物质、预先使用抗组织相容性抗体等。

通过严格的输血过程监测和预防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结束语

本文对输血反应的机制进行了综述,包括免疫相关和非免疫相关的反应机制及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预防和处理输血反应的建议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输血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处理方法,可以为临床输血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指导,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惠如,王晋萍,尚丽红等.多次输血产生免疫性抗-JKa和抗-S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一例.2023,27:10-10

[2]N.Win,S.Sinha,E.Lee等.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和类固醇纠正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的贫血病例报告和文献综述.2023,33:285-286

[3]罗惠如,王晋萍,尚丽红等.多次输血产生免疫性抗-JK^a和抗-S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一例.2023,27:10-10

[4]钟国权,郑淑姝,温嘉琳等.医院感染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2022,2:114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