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方法

张海曼 毛水香

绵竹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 618200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综合护理方法,以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随机选取2019年至2021年间收治的ARDS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数据收集包括生命体征、氧合指数、ARDS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研究结论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ARDS患者的氧合功能,加速症状改善,减少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综合护理,氧合指数,并发症,个性化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性疾病,以急性进行性低氧血症和肺顺应性下降为特征。该病症多因直接或间接肺部损伤引起,如感染、创伤、吸入性损伤等,临床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护理理念的更新,ARDS的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如何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仍然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的ARDS治疗主要侧重于呼吸支持和病因治疗,而对患者的全面护理管理关注不足,尤其是在个性化护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综合护理模式因其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需求,从而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ARDS患者的综合护理方法,通过个性化护理干预,旨在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加速症状缓解,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提升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为ARDS的护理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2019年至2021年间某综合医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纳入标准为:根据柏林定义诊断为ARDS,年龄18岁以上,无严重器官功能衰竭或慢性肺疾病史。排除标准为:患有终末期疾病,生命预期小于48小时,或在研究期间无法获得完整数据的患者。最终,1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

1.2 方法

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进行健康教育,包括ARDS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护理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呼吸支持计划,包括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支持,定期评估氧合状态,及时调整通气参数;再次,实施针对性的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和代谢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最后,提供心理支持,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积极应对疾病。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氧合指数(PaO2/FiO2比值)、ARDS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呼吸困难程度、使用辅助肌、意识状态)及并发症发生率(如感染、气胸、脓胸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定期监测和评估,分析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值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这些统计学方法,评估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对ARDS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 结果

2.1 患者基线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120例ARD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根据柏林定义)、基础疾病等基线特征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 1: 患者基线特征比较表

特征

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

P值

特征

年龄(岁)

53.4 ± 12.3

54.1 ± 11.8

0.74

年龄(岁)

性别(男/女)

35/25

33/27

0.76

性别(男/女)

疾病严重程度(轻/中/重)

15/25/20

16/24/20

0.91

疾病严重程度(轻/中/重)

基础疾病(有/无)

45/15

43/17

0.77

基础疾病(有/无)

2.2 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具体数据如下:氧合指数(PaO2/FiO2):观察组从治疗前的148 ± 22提高到治疗后的286 ± 35,对照组从治疗前的150 ± 20提高到治疗后的229 ± 28,观察组治疗后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观察组平均为5.4 ± 1.2天,对照组为8.3 ± 2.1天,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0%,对照组为3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详细比较如下表所示:

表 2: 治疗效果和关键指标变化比较

指标

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

P值

指标

氧合指数改善值

138 ± 35

79 ± 28

<0.05

氧合指数改善值

症状改善时间(天)

5.4 ± 1.2

8.3 ± 2.1

<0.05

症状改善时间(天)

并发症发生率

10%

30%

<0.05

并发症发生率

呼吸频率改善值(次/分钟)

-8 ± 1

-3 ± 1

<0.05

呼吸频率改善值(次/分钟)

心率改善值(次/分钟)

-16 ± 5

-7 ± 2

<0.05

心率改善值(次/分钟)

住院天数(天)

18 ± 5

21 ± 6

0.09

住院天数(天)

2.3 病程中的关键指标变化

在病程中,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其他关键指标进行了动态监测。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而对照组下降幅度较小。此外,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呼吸频率(次/分钟):观察组从治疗前的28 ± 4下降到治疗后的20 ± 3,对照组从治疗前的27 ± 5下降到治疗后的24 ±4,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心率(次/分钟):观察组从治疗前的98 ± 15下降到治疗后的82 ± 10,对照组从治疗前的97 ± 14下降到治疗后的90 ± 12,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天):观察组平均为18 ± 5天,对照组为21 ± 6天,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9)。

3. 结论

3.1 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

本研究通过对120例ARDS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实施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氧合指数、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关键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具体而言,观察组的氧合指数显著提高,症状改善时间缩短,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这表明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ARDS患者的氧合功能,加快症状的缓解,并减少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的整体恢复。

3.2 对ARDS护理实践的启示

研究结果对于临床护理实践具有重要启示。首先,强调了个性化护理在ARDS管理中的重要性,提示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其次,综合护理模式的成功应用展示了跨专业团队合作在处理复杂疾病中的价值,包括医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协同工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此外,本研究亦强调了健康教育在ARDS治疗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疾病认知,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积极参与和自我管理,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3.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方向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积极结果,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且研究仅在单一中心进行,可能限制了结果的广泛适用性。未来研究需在更大的样本量和多个中心进行,以验证本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此外,本研究主要关注短期内的临床指标改善,长期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需要进一步的跟踪研究。最后,探索更多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如物理治疗、呼吸训练等,以进一步优化ARDS患者的护理方案,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茂允,孟祥敏.综合护理干预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10):83-85.DOI:10.19793/j.cnki.1006-6411.2021.30.026.

[2]吴玉丹,梁梅兰,吴美景等.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对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0,36(07):85-88+116.DOI:10.16833/j.cnki.jbmc.2020.07.023.

[3]利雪燕,高燕霞,孙秀影等.ICU综合护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4):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