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预防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5
/ 2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预防中的临床应用

陈龙兴 巩琳琳

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山东济南271100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接收的冠心病患者共100例,根据研究目的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名患者。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氯吡格雷,对比分析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血栓素B2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栓素B2数据均优于对照组,且凝血功能相近。结论:冠心病患者术后应用氯吡格雷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且不会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安全性、有效性高,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预防

冠心病(CHD)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是一种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中的血栓导致冠脉狭窄或闭塞,血液流通受阻,进而下游心肌得不到充分的血液灌注,由此引发心肌缺氧、缺血、坏死等症状。介入治疗(PCI)是临床常用治疗冠心病的方法,相对于传统手术,其有效率更高、创伤性更小,但也容易伴发血栓、心绞痛等心血管不良反应。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阻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再次形成。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可用氯吡格雷来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接收的冠心病患者共100例。实验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32±3.16)岁;体重50-80kg,平均体重(62.54±4.62)kg;病程2-14年,平均病程(9.58±3.11)年。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7.82±2.23)岁;体重52-80kg,平均体重(63.23±3.87)kg;病程3-15年,平均病程(9.46±2.96)年。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CHD并且接受PCI治疗,符合相关医学适应症;②患者无精神疾病、认知障碍或交流障碍;③患者患病期间无其他身体疾病;④患者在此次就诊之前未接受过PCI治疗;⑤患者和家属已经知情本次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精神疾病、认知障碍或交流障碍;②身体存在其他合并症,比如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自身的免疫功能存在异常患者。

1.3方法

两组CHD患者均接受PCI治疗。术后对照组运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1g/日,口服;低分子肝素0.4ml/日,皮下注射。实验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氯吡格雷,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低分子肝素与对照组的用量和次数均相同,同时口服氯吡格雷,75mg/日。

1.4观察指标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介入治疗术后接受不同药物治疗的各项指标。

(1)对比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良事件包括出血、缺血、血栓、心绞痛。发生率=不良事件人数/总人数×100%。

(2)对比两组用药前和用药后6h、12h、24h血栓素B2数据。血栓素B2下降幅度越快说明药物的疗效作用越高,对患者病情恢复有积极作用。

(3)对比两组凝血功能。包括FIB、TT、PT、APTT等。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2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比

冠心病患者在接受PCI手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4.00%)低于服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的对照组(12.00%),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例(%)]

组别

例数

出血

缺血

血栓

心绞痛

发生率

实验组

50

1(2.00)

0(0.00)

1(2.00)

0(0.00)

2(4.00)

对照组

50

2(4.00)

1(2.00)

1(2.00)

2(4.00)

6(12.00)

2

5.231

P

0.031

2.2两组用药前后血栓素B2对比

实验组患者血栓素B2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用药前后血栓素B2对比 (±s)

组别

例数

用药前

用药后6h

用药后12h

用药后24h

实验组

50

324.31±36.08

72.68±15.96

65.54±12.57

47.26±11.52

对照组  

50

321.53±35.98

92.58±17.52

77.58±10.56

64.57±12.04

t

0.534

5.624

4.539

9.523

P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对比

冠心病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手术后,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FIB、TT、PT、APTT等凝血指标功能相似,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对比 (±s)

组别

例数

FIB(g/L)

TT(s)

PT(s)

APTT(s)

实验组

50

1.72±0.68

17.13±3.64

15.35±3.16

45.32±7.98

对照组  

50

1.76±0.46

17.63±3.13

15.56±3.20

45.37±8.21

t

0.438

0.203

0.053

0.046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CHD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这类疾病对老年人来说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3]。PCI手术是在患者冠脉中加入支架,撑开狭窄血管,使血液通畅,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症状。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是PCI术后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案。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栓药物,能缓解血小板聚集,防止急性血栓形成,但刺激性强,易引发出血;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药物,能抑制凝血酶和凝血活性因子,阻断内源性凝血反应,但抗凝作用较强,需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密切监视[4]。而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相比,抑制血小板集聚效果更强,抗凝作用更温和,降低了患者术后出血、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5]。在本研究中,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栓素B2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而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差异较小,说明患者在PCI术后恢复中使用氯吡格雷不仅可以预防一些不良事件,还能提升整个治疗周期效果,缓解患者病情。综上所述,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用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更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岚,王慧洁,武永新. 氯吡格雷用于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效果[J].临床医学, 2023, 43 (11): 107-109.

[2]姚静静,马汝驸. 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防控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23, 39 (32): 58-60.

[3]栾鹏娇. 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22, 20 (31): 95-97.

[4]张晓斌. 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 2022,19 (09): 188-190.

[5]吴资波.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预防中的临床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 2020, 26 (36): 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