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路桥设计中的要点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山区路桥设计中的要点解析

高天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测中心,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0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山区公路桥梁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相较于平原地区,山区环境复杂多变,给路桥设计带来了诸多独特挑战。如何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克服地形陡峭、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多变等困难,实现山区路桥的安全、高效、经济建设,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本篇文章将聚焦于山区路桥设计的核心要点,系统阐述设计要点与关键技术,为山区交通网络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山区路桥;设计要点;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连接山区与外界的公路桥梁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它们不仅承载着打破地理隔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更是保障山区人民生活便利、促进文化交流、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然而,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路桥设计面临一系列独特且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崎岖起伏的山峦之间,巧妙布局线路,合理选择结构形式,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与经济可行,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山区路桥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山区路桥设计中的设计要点

1.地形地貌适应性设计

根据山区地形特点,合理选定路线走向,尽可能利用有利地形,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和敏感生态区域。优化纵断面设计,采用适宜的纵坡,减少长陡坡段,确保行车安全与节能。平面设计中,采用适当转弯半径和平曲线组合,避免急弯陡坡,增强驾驶视线和行驶舒适性。

2.地质勘察与地基处理

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了解地层结构、岩土性质、地质灾害风险(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桥台、桥墩基础类型(如钻孔灌注桩、沉井、扩大基础等),并进行必要的地基加固与改良。

3.桥梁结构选型与设计

结合地形、地质、交通需求及经济性等因素,选择最适宜的桥梁类型(如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考虑山区风荷载、地震作用、温度效应等特殊荷载,进行结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精细化设计。减少桥墩数量和基础开挖,特别是在陡坡地带,以降低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和保持生态平衡[1]

4.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将环保理念贯穿设计全过程,尽量减少对原有地貌、植被、水源等的扰动。实施边坡防护与绿化,采用生态友好的护坡技术和材料,减少水土流失。对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产生的噪声、振动、污染等问题进行评估并制定防控措施。

5.施工技术与安全控制

制定针对性强的施工组织方案,考虑山区特殊的运输、吊装、架设条件。引入先进的施工技术,如预制拼装、机械化施工、远程监控等,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加强施工期安全监测与管理,防范地质灾害风险,确保施工人员与周边环境安全。

二、山区路桥设计策略

1.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地域特性:在山区路桥设计中,首要任务是深入研究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水文条件、地方资源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路线选择、桥隧布局、结构选型、施工方法、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例如,对于峡谷、深沟等地形,可能需要选用大跨径桥梁或隧道;对于岩溶发育区,要特别注意地下溶洞、暗河等潜在地质风险;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应尽量减少工程对自然生态的干扰[2]

灵活运用设计规范和标准:尽管国家和地区有通用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但在山区路桥设计中,不能简单照搬平原地区的一般做法。设计者应根据实际地形、地质条件、环境要求等,灵活运用和调整相关规范,甚至在必要时提出新的设计方法或参数。同时,需关注国内外山区路桥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借鉴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以适应具体项目的特殊需求。

2.技术创新与应用

新材料:在山区路桥建设中,可考虑使用高性能混凝土、轻质高强材料、耐候钢等新型建筑材料,以减轻结构自重、增强耐久性、适应复杂环境。例如,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强度、韧性、抗渗性和耐久性,适用于大跨径桥梁、高陡边坡防护等工程。

新工艺:推广使用预应力技术、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等先进工艺,以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如预应力技术可以有效减小结构尺寸、减轻自重,适用于山区桥梁主梁、连续梁、隧道衬砌等构件;装配式建筑则能缩短现场施工时间,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新技术:广泛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物联网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例如,BIM技术能够实现三维可视化设计,提前发现并解决空间冲突,精确计算工程量,提高设计精度和效率;GIS技术可辅助路线选址、地质灾害评估、环境影响分析等工作。

3.生态敏感性评价与补偿机制

生态影响评价:在项目规划阶段,应进行详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识别项目可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生态影响,如生物多样性损失、生境破碎化、土壤侵蚀、水质变化等。评价结果作为优化设计方案、制定生态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

生态保护与恢复计划:基于生态影响评价结果,制定详细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方案,包括避让重要生态敏感区、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设置生态廊道、进行植被恢复、实施水土保持等措施。确保项目实施后,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恢复。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明确补偿主体、对象、标准、方式等内容。对于因项目建设导致的生态损失,通过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服务补偿等形式,对受影响的社区、个人或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补偿,实现生态价值的有效转换和利益共享[3]

4.全生命周期成本考虑

建设成本:在设计阶段,全面估算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竣工验收的全部费用,包括工程直接费、间接费、预备费、税费等。通过优化设计方案、采用经济合理的施工技术、合理安排工期等手段,控制建设成本。

运营维护成本:考虑到山区路桥设施的特殊性,其运营维护成本可能高于平原地区。因此,设计时需考虑设施的耐久性、易维护性,选择寿命长、维修简便的材料和设备;同时,结合智能化技术,实现设施状态的实时监测、故障预警、远程诊断等功能,降低运维成本。

环保治理成本:对于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施工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应预先制定防治措施,并纳入成本预算。此外,还需考虑项目退役后的环境恢复成本,确保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环境影响最小化。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权衡:在控制总成本的同时,充分考虑项目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例如,通过改善山区交通条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旅游、方便居民出行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结语:山区路桥设计是一项集地形地貌分析、地质条件考量、结构创新、环保理念融入及施工技术优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面对复杂多样的山区环境,设计师应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充分考虑地质稳定性、结构安全性、环境友好性及施工可行性等因素,精心制定设计方案,以确保山区路桥工程的质量与耐久性。

参考文献:

[1]王建清. 山区路桥设计要点分析[J]. 运输经理世界, 2022, (02): 94-96.

[2]马颖欧. 山区路桥设计要点探讨[J]. 山西建筑, 2018, 44 (05): 177-178.

[3]李增春. 试论山区路桥设计的要点[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 (13):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