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投入与学前教育发展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学前教育投入与学前教育发展探析

陈文杰

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城关第二幼儿园 626400

摘要:自我国建国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的投入已经经历了以基层单位为基础的分散性投入、市场化投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投入这三个阶段,可见,其投入情况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及其本身的主要功能属性而言具有直接关联。而为了能够提升学前教育品质,则应当对学前教育进行精准定位,能够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将社会资源最大化利用,以此来确保学前教育投入的可行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投入;发展

引言:针对于我国不同的发展阶段来看,学前教育也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并且在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背景下,其投入方式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下文将从宏观视角下,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投入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建国初期的分散投入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30年,我国的学前教育主要以分散投入为主,已经初步实现了公育普惠,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侧面反映出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过程。根据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79年转发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文件来看,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主要以“托幼事业”作为经验总结,着重强调各个学前机构服务群众生活以及解放妇女的社会任务。但是在当时,由于新中国国情的影响,由于国家刚刚建立,各方面条件相对有限,学前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就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资源分散,并且投入严重不足,很难实际满足广大儿童以及家长的需求。但是国家仍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其发展,通过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师资培养等方式,逐步改善了学前教育的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这也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针对于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投入方式来看,其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是政府与事业单位根据所列支的人员编制标准,从预算中支出的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其二是企业类单位办理的托幼机构,主要是利用通过存留有关利润的方式;其三是民政渠道投入办理的街区托幼机构;其四是农村公社大队,通过集体筹资的方式而举办的托幼机构。上述投入方式的主体与方式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并且呈现明显的分散式特征,这也是当地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独有的现象,能够让学前教育适应当地社会治理的城市单位制、街居制的社会管理机制以及农村社队体系。并且,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经济实力发力,财力水平实在有限,这也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能够最大程度促进托幼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这种分散式的投入方式下,托幼机构基本为免费或者低费用,可以缓解人民群众的经济压力,并解决其后顾之忧。

二、改革开放市场化投入

改革开放无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我国社会的经济制度也从高度计划经济模式,逐渐转化为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而学前教育的投入也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职能型单位的社会职能发生了转变,逐渐转向专业性的事务单位,对于职工而言,其不仅是其进行工作劳动的场所,也是保障其生活福利的关键。而针对于托幼机构来说,其单位福利也正在被剥离,逐渐转移给社会,导致单位制的学前教育模式日渐式微。并且,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也在政策指导下解体,作为农村学前教育集体的投资主体,也因此而分崩离析,农村的托幼机构也不复存在。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学前教育职能逐渐呈现出“专业主义”转化趋势,我国也对学前教育中心任务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实施科学的早期教育,正式将学前教育命名为“幼儿教育”,并对各个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规范,对其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并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专业标准,强化学前教育机构的早期教育职能。

但同时,市场化的投入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市场化投入的主体为社会资本、家庭投入以及财政投入,尤其是社会资本,作为主要投入方,其投入总量远超政府财政的投入。并且其财政投入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特权性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教育部门所办的公办园,其招收对象也限定在本单位内部职工的子女,因此具有倾斜性的特征。此外,在市场化的推动下,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明显的层次等级,不分办学条件好、保教质量强的幼儿园会在资本的助力下,逐渐发展成联锁园甚至是贵族园,收费逐渐提升,而简易的民办幼儿园其师资力量薄弱,保教质量参差不齐,这就导致幼儿入学困难,并且也为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三、近几年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由于市场化带来的问题,我国国务院将学前教育属性进行了重新界定,将其定义为重要的谁公益事业与民生工程,指出了坚持公益性、普惠性的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我国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投入量明显增加,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学前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也有所提升,同时也带动了社会资源,使得学前教育投入总量进一步扩大。

而针对于入学难、入学贵等问题,也提出了由政府主导,加强各级财政投入的应对之策,通过加大对公立幼儿园的投入,提高幼师的专业素质和待遇,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前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且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部分企业与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之中,为贫困地区以及弱势群体带来学前教育支持,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扩大,提升保教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的投入与发展与国家经济体制以及学前教育功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高度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学前教育主要以分散性的投入方式为主,而在市场化的影响下,确实极大程度的丰富了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入园贵、入学难的问题。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出引导作用,推动普惠教育的发展,加强财政投入力度,并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以推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佩佩.学前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基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门限效应分析[J].调研世界,2023,(01):80-88.

[2]田景正,余冰杰.学前教育投入与学前教育发展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2):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