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康复护理中的运动疗法效果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运动损伤康复护理中的运动疗法效果评估

左乃星杨靖

天津市体育综合保障中心,天津市  301617

摘要:目的:探究运动损伤患者在接受护理时选择康复运动护理模式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方法:研究设置时将2020年3月至2023年5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60名我院中确诊为运动损伤进入急诊科内的急性运动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表格中自带的随机函数,对患者进行两组均分,组内各设置30名患者。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患者则将康复运动护理模式应用其中,对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状况,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当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更短,并且实验组内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各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运动损伤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运动护理模式,能够有助于对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控制,将其应用于运动损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具有较高的临床可用价值。

关键词:康复运动护理模式;伤口护理;自我管理;运动损伤

在现代医学和体育科学领域,运动损伤作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不仅影响着专业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也影响着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日常生活。随着对运动损伤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被开发和应用于运动损伤的恢复过程中,其中康复运动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运动损伤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康复运动护理模式的选择和应用显得尤为关键,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此外,现代康复理论更加强调患者中心的治疗理念,通过患者自我管理和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本次研究探究运动损伤患者在接受护理时选择康复运动护理模式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

1 一般资料

1.1一般资料

研究设置时将2020年3月至2023年5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60名我院中确诊为运动损伤进入急诊科内接受急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表格中自带的随机函数,对患者进行两组均分,组内各设置30名患者。对照组中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6:14,患者的年龄区间值为16~35岁,患者年龄均值为(26.4±3.1)岁;实验组中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5:15,患者的年龄区间值为15~33岁,患者年龄均值为(25.7±4.0)岁。

本次研究由我院医务人员将患者资料录入Excel表格进行记录,并且对患者基本资料中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检查,确认患者检验结果P>0.05,提示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方案,确认患者的生活状态,并分析患者的运动损伤发生状况,在确定患者的基本损伤后,为患者设置对应的运动护理方式,包括基础康复训练和健康指导等[1]

实验组患者则选择康复运动护理模式。

1.2.1 个性化评估与制定康复计划

从护理人员的角度出发,首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这一过程包括患者的医疗史、伤情类型、伤情严重程度及患者的身体条件等。通过运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和技术,如关节活动范围(ROM)测试、肌力测试、疼痛评估量表等,护理人员能够获得关于患者当前身体状态的准确信息,基于这些信息,护理人员将与康复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计划中应明确康复目标、康复阶段、所需康复运动类型及强度等。

1.2.2 实施康复运动疗法

在康复运动疗法的实施阶段,护理人员扮演着教练和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康复计划,护理人员将引导患者进行一系列专门设计的康复运动,包括但不限于被动关节活动练习、主动关节活动练习、肌力训练、平衡与协调训练、功能性训练等。在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反应,确保运动执行的正确性,避免二次伤害。护理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以支持患者面对康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通过正面的鼓励、积极的反馈,以及调整康复计划以适应患者的变化,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3 监测康复进展与效果评估

康复过程中的持续评估对于确保康复计划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程度、肌力以及关节活动范围等进行评估,以监测康复进展。这些数据将作为调整康复计划的依据,确保康复目标的实现。效果评估不仅限于物理和生理层面,还包括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评估。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生活适应情况及对康复计划的满意度,从而全面评估康复效果。

1.3 评价标准

1.记录所有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和治疗结束时间,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数据分析

   在此次研究中,SPSS 22.0 for Windows软件负责处理所有数据。对于计数和连续型数据,采取的是显著性统计分析,其中显著性标准被设定为0.05。在P值低于0.05时,统计结果被认定为显著。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当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更短,并且实验组内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各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和治疗结束时间

组别

伤口愈合时间(d)

治疗结束时间(d)

出血量(ml)

实验组(n=30)

12.58±4.13

16.96±3.24

231.29±98.92

对照组(n=30)

15.85±5.12

20.14±1.96

165.49±65.17

T

9.8941

8.5196

9.6519

P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运动损伤是指在各种运动、体育活动中因为意外或过度使用等原因导致的身体损伤,常见于肌肉、骨骼和关节等部位,这类伤害不仅限于专业运动员,也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群当中。运动损伤的康复过程通常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运用医疗知识和康复技术,目的在于尽快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减少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康复运动护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在创面愈合时间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上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方案的对照组,且统计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康复运动护理模式在运动损伤康复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康复运动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加快患者创面的愈合过程,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这一效果可能归因于康复运动护理模式对患者的个性化评估与制定的康复计划,针对性的康复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损伤部位的代谢过程,进而加速伤口愈合。同时,适当的运动训练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预防由于长时间卧床引起的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有利于患者的整体康复。

通过对运动损伤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运动护理模式,能够有助于对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控制,将其应用于运动损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具有较高的临床可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孝明,黄新文,周荣湖. 急诊患者抢救中一站式急救模式与中医急救方法结合应用的效果[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02):207-208.

[2]陆宁宁. 一站式急救联合中医急救管理在急诊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4):344-345.

[3]张雪芳. 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在急诊运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2):2014-2016.

[4]孙萍,肖水军,王哲夫,房宇君. 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配合创伤救治原则对老年运动损伤救护的价值研究[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1):106-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