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劳共生 和谐共长——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美劳共生 和谐共长——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

杜红梅

兴宁市第一幼儿园   514500

摘要:3~6岁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这时,如何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日常的教育与引导中,教师紧扣幼儿的实际情况并贯彻劳动教育游戏化理念。凭借小游戏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孩子们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本文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深入分析劳动教育游戏化的贯彻方式。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劳动教育;策略分析;

一、调动参与积极性,培养劳动精神

(一)区角活动游戏化,调动参与积极性

一直以来,区角活动都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活动。在日常的教育与引导中,教师可以将劳动内容融入区角活动。这样一来,幼儿不仅乐于、能于参与劳动游戏,还能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区角开设“小厨房”。在此过程中,幼儿在彼此的合作中洗水果、洗葡萄、洗蔬菜。与此同时,针对幼儿想要参与做饭的想法,教师亦可以制定一些简单的菜谱。通过捏卡通馒头、饺子,孩子们感受烹饪的乐趣,在后续的成品分享中获取自信心。

为了培养幼儿识别物品的能力、货币交换的算数能力,引导他们感受售货员的繁忙,教师拟定了一个主题为“日用小超市”的游戏。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首先搜集幼儿想要购买的商品。通过一系列的师幼互动,教师罗列出一张日用品清单并在后方匹配以不同的价格。接下来,孩子们被有序地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考虑到游戏的完整性,教师设置工作者和顾客两种角色。其中,工作者包含收银员、理货员等职位。根据要求,教师会提前发放100交易币,随后,顾客尽可能地按照清单内容采购商品。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交易为10分钟,当收银员收取交易币并发放相应的商品标签后交易完成。此外,当商品数量快速减少时理货员要及时补充商品标签。

通过生活环境的构建,幼儿不仅能快速进入游戏状态,还能从游戏中感受劳动者的辛苦。考虑到游戏活动的完整性,教师适当融入成果分享等环节。凭借真实、生动的分享,孩子们逐渐意识到:劳动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二)组织户外活动,增加劳动要素

从以往的教育经验来看,如果教师仅围绕户外器械设计游戏经常会让幼儿产生倦怠感。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教师适当增加劳动要素并借此机会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考虑到游戏的趣味性、教育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改革:其一,将社会发展趋势或某一具体劳动场景转化为游戏规则、内容。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在游戏中感受具体的劳动形式。其二,合理利用场地中的器械并营造出一种负重的状态。通过相应的户外游戏,幼儿逐步感受到劳动的意义。

劳动要素的合理引入旨在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依托适当的小游戏,幼儿不仅能感受游戏的魅力,还能形成对劳动一词的初步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保障者的角色。

二、设计多元能力,培养劳动能力

(一)贴合日常生活,设计多元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日常生活仅包含幼儿在幼儿园一日三餐的生活,即盥洗、用餐、穿衣、如厕等。从以往的教育案例来看,如果教师仅输出具体的方法往往会降低师幼互动的效率。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贴合日常生活,设计多元游戏。在游戏内容的驱使下,孩子们感受劳动的乐趣,形成劳动意识。一般来说,幼儿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把控游戏难度,确保其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以“桌凳归类”游戏为例。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室内不同颜色的椅子放至一处。接下来,孩子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椅子按照颜色放至指定的区域。考虑到游戏的趣味性和竞技性,教师将幼儿合理划分至不同的小组并记下每一组的归位时间。从实践效果来看,每一小组都能在竞争意识的驱使下快速完成归位。当游戏结束后,教师阐述归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除了归位桌椅,归位思想还体现在哪些方面?”随后,幼儿紧扣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展开分享。比如,有的幼儿认为,在游戏区结束游戏后要及时地把玩具归位。再如,有的幼儿认为,在阅读区结束阅读后要及时地把绘本归位。

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基于丰富、有趣的小游戏,幼儿既能认识到“自理”的重要性,又能遵循游戏流程提升自己的劳动能力、自理能力。

(二)贴合幼儿实情,设计多元游戏

一般来说,不同年级的幼儿其认知规律、实践能力均有所不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重视劳动教育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完整的、大块的劳动任务分割至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年级。比如,小班幼儿的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均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可以将认知课程与劳动游戏结合起来。通过认识更多的生活用具,孩子们逐步形成劳动的概念。再如,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其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时,教师可以将具体的劳动内容融入游戏。

比如,在小班,教师组织了一次“劳动工具大比拼”的游戏。根据游戏内容,幼儿需要精准地说明PPT中出现的生活用具是什么,以及该用具的具体用途是什么。考虑到游戏的竞技性,教师不仅展示了铁铲、锄头、拖拉机、收割机、纺织机、吊车、缝纫机等生产工具的图片,还将幼儿有序地划分为6个小组。接下来,各小组将在3分钟的时间内进行抢答,如果幼儿的回答是正确的,则该小组积一分。反之,如果幼儿回答错误则该小组扣一分。凭借多个回合的抢答,孩子们逐步增加知识积累,形成对生产、劳动的初印象。“在教室中,我们能看到哪些劳动用具?”这时,孩子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展开分享。比如,有的幼儿分享道:拖布、抹布都是劳动用具。再如,有的幼儿认为:扫把是劳动用具。

劳动能力的培养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的游戏设计中,教师既要考虑游戏的趣味性,又要考虑游戏的教育意义。通过生活场景与游戏内容的结合,孩子们逐步提升自己对劳动的理解。

总之,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育与引导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劳动教育的效用,教师贴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并适当地融入游戏要素。通过多元的小游戏,孩子们既能感受劳动的乐趣,又能提升劳动能力,形成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 金效斌.幼儿园劳动教育之生活化劳动课程实施路径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3(7):7-9.

[2] 谢玉香.新时代幼儿园生活化劳动教育实施策略初探[J].成才之路,2023(13):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