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中学生语言及思维的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3

人工智能对中学生语言及思维的优化

汤丝雨

安庆师范大学   246011

摘要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涉及诸多方面,体现在人工智能改变课程培育目标和核心素养,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教师培训模式,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式转变,课堂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习观念意识转变等等。疫情来教育教学方式发生的变化,从主打线下教学模式转为线上教学模式与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线上教学地位发生改变。人工智能对中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学生;语言及思维;培育策略;优化教学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加快构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明确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行业变化推动培育核心素养人才。

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特征

语文教育教学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人工智能教育应融入语文核心素养的观念,其中包括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方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中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也是中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从语言情境和思维模式入手:

在教学课堂大环境下,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给学生图片的视觉刺激和声音的听觉刺激,利用人工智能展现远隔千里之外的风景或者声音,从视觉和听觉上营造真实的感觉体验,使得学习身临其境,使语文知识形象化,很容易理解和进入状态,达到通感的目的,即符合新课标中的创建一个真实的语言情景,也使课堂趣味性增加。

思维模式上,首先,思维模式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模式,更加注重能力操作,例如通过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提升思维逻辑能力;通过搜集信息,提升互联网资源背景下,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思维上也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不再是跟着老师走的模式,而是靠着互联网人工智能辅助自主走的模式;其次,人工智能教学紧跟时代性,能够提供大量的新闻实事和咨询,学生能够眼看四路耳听八方,扩大眼界和思维能力,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思维判断。

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改变:

(一)思维模式转变

在学习模式上,人工智能课堂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师生对话的平台,避免了教师学生面对面的接触产生的教师威压,让学生敢于表达观点,为师生平等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促进师生的平等对话。同时,人工智能提供大量学习资源,主要是由学生自学,教师更多提供指导,师生角色发生转变,由传统课堂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转化为学生自主借助人工智能学习,教师主要的作用是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式教学,在使用人工智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和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在跨学科融合上,学科与学科的融合,需要站在不同的视角解决问题。学生学习中遇到本学科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料,帮助问题解决,例如,高中语文高二必修《望海潮》这篇课文中,介绍背景时需要学生了解当时的地理位置,此时人工智能可提供地图资料,帮助学科融合,跨学科解决问题,扩大学生的空间思维,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模式,而不是一味死读书只啃书本知识。创新性的解决问题,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学习,是语文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的途径。通过打开思维模式,找到属于学生本身解决问题的方式,一题多解,一个问题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二)语文教学情境多样化

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室课本黑板的环境当中,人工智能教学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教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时间。教学课堂形式多样化,可以由学生讲课教师指导,例如翻转课堂,微格教学;也可以是师生生生平台相互讨论,共同呈现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课堂情景化,课堂中设计具有创新特色的课堂教学,融入声音图片,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也可助学生观摩他人学习,从中获取适合自己学习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思维意识落后,信息化利用率低

目前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和管理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培养思维意识落后。人工智能的意识未被广泛普及于社会各个领域,在教育上甚至教师自身对人工智能的使用也十分陌生,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设备时靠自身摸索。社会和学校未设置系统化的人工智能课程,缺乏对人工智能培养的思维意识,使得人工智能还是运用在很少的一部分领域,人工智能的很多技能未被开发运用起来。人工智能技术并没有完全普及到当今课堂中,教师使用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ppt,课堂教学音频在线播放等等,没有建立起人工智能信息化教学方式和课堂的连接,人工智能教学仅存在于部分学术讲座,优秀教师比赛分场景中运动,整体流于形式。

(二)人工智能缺乏语言审美性

人工智能更偏向实用化教学,虽然在情景的创设上能够带领学生体味美,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以《致云雀》为例,朗读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桥梁,通过单人朗读或者多人齐读,在声韵中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和作者进行情感与灵魂的交流。可以说,在朗读的过程中,特别是和同伴齐读的语言环境中,深受美的熏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韵律美和加深自己的审美体验,懂得欣赏美。这也是人工智能所缺乏的,人工智能课堂多数是在线上进行,无法实现多人齐读,缺乏对朗读教学审美性的培养。

在体味人性美的道德教育上,我们提出了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品德,言传身教。在学科教学中,以道德教育为主,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自觉不自觉地将德育贯穿其中,给学生提供心理身体上的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体味人性美。人工智能无法做到这一点。

(三)人工智能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人工智能在教学的应用上模式相对单一,教学评价单一是人工智能的缺点之一,人工智能收集的数据仅仅是反应学生某一方面的成绩,甚至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也有待考量,单一的凭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会导致教学评价过于片面,教学评价结果出现偏差;人工智能忽视学生个性,学生在使用人工智能学习时仍旧处于自主学习模式,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控力,忽视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模式以及个人能力是不同的,不能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模式化,人工智能虽然冲破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但是在课堂中,教师依赖大量的数据和课件,通常很少在课堂中灵活地改变上课流程,讲课内容缺乏针对每位学生,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整体看来,中学生的课堂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不能完全依靠学生自学。

三、优化途径

(一)培养思维意识目标

2021年7月,教育部针对新型教育发布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在外部因素中,通过升级中小学课堂设施,普及先进人工智能设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教学过程进行信息收集,来提升信息的利用率,最大化利用信息。在教师层面上,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树立现代化教学思维理念,给教师提供研习机会,例如在校内开展人工智能示范课,大数据收集辅助教学,开办学术沙龙探讨人工智能教学技能,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比赛等,提升教师对人工智能的运用技能,提高教师人工智能运用意识。在学生角度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人工智能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拥有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判断力,和信息敏感度意识,例如,学生对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的筛选,培养在大量信息中找出自己所需要信息的敏感度,学会如何用简单关键词收集信息,最终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利用意识。

(二)改变教学思维模式

人工智能教学下的混合多元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化新型教学相结合,实现了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主动讲,学生在被动接收。而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人工智能课堂还可以推进个性化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率。

    除了课堂教学外,人工智能教学下的混合多元化教学还包括信息化教学和线上教学等多种形式。信息化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工具,提高教学信息利用效率,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共享。线上教学则可以通过在线课程、线上直播会议教育等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人工智能教学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创新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注重语言审美培养

        人工智能教学在注重技术培养的同时,也开始注重语言审美培养的重要性。语言审美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审美培养,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利用技术手段创造艺术作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等。例如在朗读课上通过课上利用人工智能提供声色之美,情景化教学;课堂中设计同频朗读,让学生体会集体的朗诵之美。例如,七年级上册中《春》课文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一种拟人的表现手法,春天是充满生机的,为了突显出春天来了的喜悦,在朗诵时语调也应该更轻快一些,同时还要做好停顿,给听者留出品位这一情感的时间。

    审美培养不仅是艺术领域的重要方面,也是人工智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审美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美学价值,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应用中。同时,语言审美培养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文章认为在人工智能教学中注重审美培养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弥补人文关怀缺失

人工智能教学弥补人文关怀缺失。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学在提高学生成绩、增强教学效率方面表现出色,但也引发了人们对人文关怀缺失的担忧。在教育中,我们往往重视科技技能,忽视人文关怀,人工智能的出现则给这种倾向带来改变的可能。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弥补人文关怀的缺失,赋予学生更多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教学方案,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为他们提供更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加愉快和有效。同时,它也能在师生之间搭建一座新的沟通桥梁,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知识的理解。其次,人工智能技术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人工智能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人工智能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情商和人际关系能力。通过人工智能的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提高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交技巧。同时,人工智能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与其他学生建立联系、交流互动,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人工智能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引发了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数据安全、学生隐私等。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中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培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在新的环境中创新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雷亚美.人工智能时代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职教通讯,2018(12):43-48.

[2] 陈昂.人工智能的发展意义及未来职教人才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 2017(004):11-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6-4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2016-09-14)[2022-05-08].

[5] 吴砥,饶景阳.“互联网 + ”时代的教育教学创新

[6]姚玲.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升级表征与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 2019, 702(02):24-29.

[7] 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 2016(3):72-78.

[8] 畅肇沁, 陈小丽.基于人工智能对教育影响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39(1):9-12.

作者简介:汤丝雨,女,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22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