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课堂教学中学员主体性发挥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3

军队院校课堂教学中学员主体性发挥的思考

朱志坚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00

摘 要发挥学员主体性作用是增强军事院校课堂教学训练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文章通过对军校学员提升教学主体性的作用意义的分析,着眼当前教学过程中学员教学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困局,提出促进课堂教学学员主体性作用发挥的策略建议,此将有利于推进学员素质能力的生成、彰显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军校;教学;学员主体性

实现强军目标,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军队院校教育在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为更好地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加快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军队院校的教学活动被赋予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强有力的教员队伍、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外,还需要发挥学员教学主体性,使其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员教学主体作用,要充分理解提升学员教学主体性的意义,认清学员教学主体性作用当前的困局,落实行之有效的发挥学员教学主体性作用的策略。

一、提升军校学员教学主体性的作用意义

(一)学员素质能力的教学实现有赖于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学员能力素质基础(如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基础专业业务、首次任职、 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能力)和岗位任职能力的教学实现均有赖于学员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这是由能力素质的特点及学员学习与发展的机制决定的。首先,能力素质是与人相伴的通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品格和能力。它具有主体依附性,不能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它的形成既不能依靠教员的直接传授或学员的被动接受,也无法由学员内部先天自然生成。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因此,学员能力素质养成必然要依靠学员自身主体性作用发挥,通过其自身的活动来形成和发展。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有赖于学员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随着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推进教育教学面向战场、部队、未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军事院校纷纷展开教育教学改革。大体来看,当前院校在认识理念、制度,教学设施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建设,但在落实推动过程中的力量发挥上却力有不逮,往往仅将机关、教员队伍、基层管理者的当成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推进力量,将最大的学员群体当作被动执行落实的客体。然而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在人才培养中学员是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学员是主体,在效果评价中学员是关键对象。所以,教育教学改革只有教学双方共同致力方能行之有效,需要充分发挥学员主体作用。只有发挥好学员教学主体性作用才能更快更好的推进改革步伐。

(三)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赖于学员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的主要的支撑,而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对目标实现与否密切相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主要建构者,教学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知识的理解、内化、处理、转换;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的背景下学员基于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断建构新的经验知识的过程。在军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员以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为学员提供沟通、对话、合作的机会,引导学员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理论课教员讲、学员听和实践课教员标准示范、学员机械模仿现象,但是高质量的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员主导作用和学员主体作用的共同作用,只有教与学有机协同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效能。因此,军校教学训练不是学员被动接受信息、机械模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员主体性作用,加强师生互动,使学员通过主动交流以及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不断构建新知识新技能。

二、课堂教学中学员教学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困局

(一)不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限制学员教学主体性发挥的自由度

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由主要表现在思想上的开放性,在整个教学训练中都有着自由的心向,心理与行为在教学管理要求范畴内是不受控束的。反观现实的课堂教学,学员的思维和意识往往是被动的,学员按照教员的原有设计被牵着学,程序和步骤呆板僵化。究其原因,除学员内在因才识基础不实和思维隋性倒致的自由心向力量不足外,教学过程中教员僵硬的教学设计及按照预设的程序控制的教学是重要外因。有的教员将学员在哪些环节该回答哪些问题、应该怎么回答问题都事先固定,美其名曰课堂掌控性。这样,主体性发挥被设立了一道道无形的壁垒,课堂无需也不会有复杂的思维火花,但学员却可获得“标准答案”。教学训练中也没有了可供独立思考的自由空间。

(二)对教员高权威的畏惧和过度依赖限制学员教学主体性发挥的自为性

自为性是学员作为有独立意志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行为。具有自为性的学员在教学训练中会积极、自觉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主动质疑、讨论和求教,以达其预期目标。然而在现实课堂中,军校学员的自为性是较弱的,习惯性的管理服从迁移至教学训练活动中的“被参与”现象常常出现。而教员则常常习惯性地运用业已形成的教学习惯,将教学准备时所归整出所谓系统、科学的体系化知识以一种权威、毋庸置疑的态度进行经验传授,将自己的教替代学员的学,学员对学习活动支配程度低,不善于也不能调节和控制,恐惧对教员质疑,不主动与教员探讨,即便不懂不会也极少主动寻求解决,以致问题日积月累,负性循环教学生态出现。

(三)教员的满堂灌与学员的高顾虑限制学员教学主体性发挥的自创性

自创性并非都是指发明创新,可以是相对学员自己而言的新事物,如突破性的过去未曾有的解题思路,灵光乍现似的领悟等。好奇心是自创性的外在特征,体现在发表新见解的倾向、思想新颖奇妙、思维角度多向、开放性运用知识。但是,现实的课堂常非如此,不少学员在课堂接受教学内容时,呈现亦步亦趋,不能将上下级服从关系与知识探讨自由性相区分,或因自身课前准备不足,习惯被牵着牛鼻子走,难见新见解。满足于机械性接收、填灌式学习,教学全程展现出对同学和教员的高顾虑羞于或畏于表达己见。教员在课堂上更多的是直接呈现已有的系统知识体系,课堂中的学员创造思维被激发的现象少之又少。

三、促进课堂教学学员主体性作用发挥的策略

(一)确立强调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总是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学习,这一观念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由此造成的对教学对象“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却成了很大的弊端。即对知识接收的注重大于对知识的转化,对外在技能训练的注重多于对内在潜能的开发,对思维敏捷性的关注过于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员要确立“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学员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置其于教学训练的突出地位,将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的培育及主体地位的形成置于教学实施的基点, 以兴趣作为窗口,关注学员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价值,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认可、鼓励学员。而教学效果评价则要强调主体性发挥为重要的效果标准,融过程性评价中,从侧面推动教学双方相关理念的确立。

(二)形成基于学员主体性发挥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员的教为本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静态教案为本位,忽视了师生、生生相互交流,学员的学围绕教员的教而转、被动适应。这种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必然对学员的主体性和教学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教员教学设计要转向以学员的学为本位,要由以教材、教学内容为本转向以学员能力生成、素质发展为本,由以静态教案为本位的备课转向以动态的教学活动为本位的设计。这些变化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但并不否定教员教学的主导地位、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并不否定教案,而是明确教学设计要优先着眼学员的有效学习,为其服务;要将书本知识的教授服务于促进学员的知识增加和思维锻炼以及个性和全面的发展。总而言之,教员设计教学要依据教学实际的变化情况,设计合理、动态的教学计划,切实以学员为主体筹划和展开教学。

(三)优化便于学员主体性发挥的教学内容

当前许多教员并非没有在教学上钻研探索,而在于他们在传授自己熟知的、坚信并热爱的东西时,过于疏忽了学员现有基础、下步目标,即缺什么、需要学什么。教学内容是发挥学员学习训练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依托,教学内容的取舍对学员主体地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员要将传授的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加工,使其贴近实际、贴近对象、贴近生活,坚持将理论教学联系实际,实践教学突出参与,围绕学员精神上的领悟和行为上的领悟发力,促进学员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在内容处理时尤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结构与学员前在知识结构相联。就如奥苏泊尔的认知教育理论强调那样,将未知的外部世界与已知的内部世界联系起来,将未知融进已知,用已知同化未知。二是教学内容与学员经验点相联。学员是活在现实世界的活生生个体,将教学内容与其工作、生活环境相联系就是将教学内容投射到学员所熟悉的认知、行为体系,联系到已有的经验世界。

(四)构建利于学员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方法

要提升学员教学主体性的发挥,还需要转变传统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创新出促进学员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新教法,推进学员自身成长上主动起来。

一是改善传统教学方法。改善传统讲授的方式和技巧,开展启发式、诱导式教学。灵活地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和技巧。变传统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单向传授式教学为双向探讨式教学。提高学员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假想、质疑、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以提高学员教学主体性发挥。二是开展案例式教学,突出学员代入感和沉浸感。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决策”“怎么行动”“什么效果”,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使学员能通过案例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案例中探究出自己的知识、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员具备一定的作业能力之后,再组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员在 “教中学”,在主体性发挥中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或经验。三是基于网络拓展教学。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利用职业教育平台和学科网站,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在教员的指导下,拓展学员学习渠道,作为教员在课堂教学的补充,达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目的,丰富学员自主性发挥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婷婷.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生主体活动建构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0):49-52.

[2]胡萍.大学课堂学生主体性的淡薄与彰显-基于教师角度的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3]高查清,余子侠.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导[J].广西社会科学,2014(12):1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