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震损建筑抗震鉴定及施工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2

吉林油田震损建筑抗震鉴定及施工效果

杨会清 

身份证号码:222324197312020927

石油天然气吉林工程质量监督站 吉林省松原市  138000

摘要:吉林油田受震害影响的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早期规范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安全储备相对较低,很多建筑物没有抗震设防措施或设防要求较低,受多次地震及余震影响,有些房屋出现裂缝、变形等情况,造成了安全隐患。为此,基建处组织相关部门成立吉林油田公司既有工业建筑安全鉴定管理小组,对震损建筑物进行鉴定分析。

关键词:

前言:吉林油田公司既有工业建筑安全鉴定管理小组由基建工程处牵头,组织设计院、质量监督站等专业人员成立鉴定小组,对2017年及2018年在地震中造成损坏的建筑物进行了全面排查鉴定分析。

1、抗震鉴定分析

1.1 抗震鉴定目的及标准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地震破坏,减少损失,对吉林油田受地震影响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评定,并为抗震加固或采取其他抗震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1.2 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

随着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起采用了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定为三个水准目标和二个阶段设计,三个水准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二个阶段设计即第一阶段:针对绝大多数建筑,进行承载力计算,即多遇地震作用(小震)时建筑物具有必要的承载力;第二阶段,在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作用下由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保证建筑物不倒。

1.3 2018年吉林油田震损建筑基本情况统计

对2017年及2018年在地震中造成损坏的建筑物进行了全面排查,经排查,发现有992座建筑物受不同程度损坏。其中90座建筑物损坏比较复杂,鉴定难度大;902座建筑物损坏程度比较简单,容易鉴定。

1.4震损建筑鉴定分析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按下列原则对震损建筑划分为五个等级:基本完好级,轻微损坏级,中等破坏级,严重破坏级,局部或整体倒塌级。

1.4.1基本完好级其表征为:地基基础保持稳定;承重构件及抗侧向作用构件完好;结构构造及连接保持完好;少量非承重构件可能有轻微非结构性损伤;附属构、配件或其固定连接件可能有轻微损伤;结构未发生倾斜或超过规定的变形,继续使用不会引起承重结构的破坏。

1.4.2轻微损坏级其表征为:地基基础保持稳定;个别承重构件或抗侧向作用构件出现轻微裂缝;个别部位的结构构造及连接可能受到轻度损伤,尚不影响结构共同工作和构件受力;个别非承重构件可能有明显损坏;结构未发生影响使用安全的倾斜或变形;附属构、配件或其固定、连接件可能有不同程度损坏。

1.4.3中等破坏及其表征为:地基基础尚保持稳定;多数承重构件或抗侧向作用构件出现裂缝,部分存在明显裂缝;多数部位构造的连接受到损伤,部分非承重构件严重破坏,继续使用可能会引起承重结构的损失加大,经鉴定加固后可继续使用。

2  震害情况统计及抗震鉴定意见

对震害情况按照结构形式不同和建造年代不同分类统计,对破坏形式进行判定是及其必要的,从而准确分析震害的不同危害程度及其历史原因,为鉴定意见的形成提供数据支撑。

2.1按结构形式进行震害统计

对震害影响的992座建筑物按照砖混彩钢屋面结构,砖混预制板屋面结构,砖混+框架混合结构,框架结构四种结构形式进行分类,统计出维修后使用,加固后使用,拆除重建的百分比。统计数据可以表明,受地震影响比较严重的建筑大多是砖混结构,需要维修后使用的建筑物620座(占总数的62.5%),需要加固后使用的建筑物59座(占总数的5.95%),需要拆除重建的建筑物89座(占总数的8.97%);砖混框架混合结构和框架结构受地震影响较小,维修后使用的建筑物80座(占总数的8.06%),加固后使用的建筑物3座(占总数的0.3%),无拆除重建建筑物。

  2.2按建造年代进行震害统计

对震害影响的992座建筑物按照建造年代的区间分类,统计出维修后使用,加固后使用,拆除重建的百分比。

设计规范版本的使用反应了不同的建造年代建筑物抗震能力的不同,按不同版本的设计规范实施年份震害受损建筑物的不同情况,可以发现1978年以前和1979年-1988年间的建筑物受震害影响比较严重,在此期间共建造186座建筑物,其中44座需拆除重建(23.66%),24座需加固后使用(12.9%),118座维修后使用(63.44%);对照89规范实施以后的建筑物受损害情况,1989到2002年共建造645座建筑物,其中48座需拆除重建(7.4%),47座需加固后使用(7.29%),550座维修后使用(85.27%)。

2.3针对受地震影响建筑物损坏程度,鉴定意见分三类:

2.3.1 拆除建筑物全部结构

这类建筑物主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建筑承重墙体、构造柱开裂,且受力裂缝变形过大,甚至存在竖向和横向通缝;部分建筑为砖混结构,多为七、八十年代建筑,红砖、水泥砂浆已经蚀化,没有圈梁和构造柱;部分建筑施工质量差,震损的墙体强度低,水泥砂浆已经失去强度。

2.3.2加固处理

这类建筑主体结构破坏较严重。部分建筑承重墙体裂缝较多,内墙及内外墙交接处墙体存在较严重裂缝;部分建筑圈梁和构造柱位置存在开裂;部分建筑墙体砌块、水泥砂浆强度低。这类建筑承载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主要集中在新立、扶余、销售公司、职教中心等单位,建议加固处理后可继续使用。

2.3.3简单维修处理

这类建筑主体结构局部受损,主要集中在屋角、窗角处,部分非承重墙体裂缝较多,这类建筑不影响使用,建议简单维修。

3 加固措施与经济分析

针对上述鉴定分析意见,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应该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

3.1建筑物外墙增加圈梁和构造柱的抗震构造措施。原有建筑未设置满足规范要求的圈梁及构造柱,抗震加固时建筑物外墙需增加圈梁及构造柱的抗震构造措施;加大部分砌体墙柱截面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3.2建筑物部分内墙加设钢筋网,纵横墙交接处或外墙阳角部位加设钢拉杆连接的抗震构造措施。原有建筑设置了满足规范要求圈梁及构造柱,且未发现砼梁构件存在不适于承载的位移、裂缝或其他损伤,经鉴定砼梁构件、预制楼板构件均为Au 级构件,墙体红砖抗压强度为MU10,墙体砌筑砂浆抗压强度为M1.0MPa时,抗震加固措施一般采用建筑物部分内墙加设钢筋网的抗震构造措施。

3.3现浇混凝土板墙加固的抗震措施。在砌体墙两侧或一侧增设现浇混凝土组合层,形成“砌体-混凝土”组合墙体,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墙体承载力和变形性能的加固方法。其优点是墙体在平面内及平面外的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及延性均得到较大提高。

3.4经济分析

经鉴定分析,对于中等破坏级的建筑物,经鉴定加固后可继续使用,但是可以不必拆除重建,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投资费用。

建筑物的加固处理投资费用包括建筑工程加固措施费用,安装工程维修费用,装饰装修费用。拆除重建的费用包括拆除费用,建筑工程投资费用,电气内外网费用,采暖内外网费用,室内外消防费用,设计费用及其前期咨询费用等。

4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建筑震害的鉴定与加固分析,得到以下经验和教训:

1、震害情况与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建设年代有关,预制板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最差,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相对最好;建造年代越久,抗震性能越差。

2、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构造柱、圈梁的设置及楼板的搁置长度密切相关,通过这些构件的合理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也是加固砖混结构建筑的关键。

3、通过本次震损房屋的鉴定调查分析,表明严格按照89版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且施工质量严格按照验收规范标准执行的建筑,都能基本保持较好的状态,抗震设计规范是提高建筑抗震,减少震损的关键。

4、对于新建建筑的抗震构造应给与必要的重视,特别是在设计和施工环节中避免出现不符合抗震构造措施和不符合抗震规范规定的建筑工程,加强结构抗震体系和概念设计的理念,提高安全储备;施工中对构造柱和圈梁设置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中所用材料、混凝土及砂浆的强度等级,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箍率、箍筋弯钩和箍筋间距等要求应严格执行规范,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