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疗该保守时就保守,手法复位来接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2

骨折治疗该保守时就保守,手法复位来接骨

刘松

仁寿县中医医院  ,四川省 眉山市  620500

在日常生活中,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伤。它可能因摔倒、撞击、交通事故等多种原因而发生,给患者带来疼痛和活动障碍。在面对骨折治疗时,很多人可能会直接想到手术,但实际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并非只有手术一种。中医的骨折治疗理念强调“该保守时就保守”,即在不损害患者长远健康的前提下,尽量采用非手术的方法来治疗骨折。其中,手法复位就是中医骨科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

  

一、什么是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是一种专业的医疗技术,通过医生熟练而精确的手动操作,将骨折或脱位的关节重新定位到其正常的解剖位置。实施手法复位时,医生需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能,采用一系列细致、准确且轻巧的手法动作,将骨折断端或脱位关节进行精确对合,有效纠正其位置异常,从而恢复骨骼和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这一过程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需要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二、骨折手法复位的原则和标准

骨折手法复位的原则包括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三个方面。复位是指通过手法操作将骨折断端重新对合,以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关系和连续性。这一步骤要求医生具备精准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确保复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固定是为了保持复位后的位置稳定,防止骨折再次移位,通常采用外固定或内固定等方法。固定的选择和实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折类型来确定,以确保固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功能锻炼则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康复锻炼,旨在恢复关节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折手法复位的标准分为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两种。解剖复位是指通过手法复位使骨折端完全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即骨折断端对合严密、无移位、成角或旋转畸形。这是最为理想的复位状态,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骨骼的结构和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骨折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完全达到解剖复位可能较为困难。因此,功能复位成为另一种可接受的复位标准。功能复位允许骨折端存在一定程度的移位,但这种移位必须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且不能对骨折愈合后的肢体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功能复位的具体标准包括骨折端的对位、对线以及肢体的长度和旋转等方面的要求,医生在复位过程中应根据这些标准进行操作和评估。

三、手法复位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方面,手法复位主要适用于那些适合保守治疗的骨折与脱位情况。例如,新鲜、闭合性、稳定性骨折,以及未伴有严重并发症的关节脱位,都是手法复位的理想适应症。在这些情况下,通过医生精准的手法操作,能够有效纠正骨折或脱位,促进患者的自然康复过程。这种保守治疗方式不仅避免了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外观完整性。

禁忌症方面,在某些复杂或严重的骨折与脱位病例中,如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多发性骨折等,保守治疗可能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在这些情况下,医生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复位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在决定是否采用手法复位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以及骨折类型等因素,权衡保守与积极治疗之间的利弊。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正是“该保守时就保守治疗”理念的具体体现,旨在为患者提供最合适、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四、骨折手法复位前的准备和基本手法

在进行骨折手法复位之前,医生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复位过程的安全、准确和有效。

麻醉是复位前不可或缺的准备环节,其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疼痛、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骨折整复的环境。在麻醉生效后,医生需细致地进行摸诊,结合患者的肢体畸形和X线照片,用手仔细触摸骨折部位,以了解骨折的移位情况,为后续的复位操作提供有力的支持,确保复位过程既安全又有效。

骨折手法复位的基本手法,包括拔伸、旋转、折顶、回旋、端提、捺正、分骨、屈伸等,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操作要求。医生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复位效果。

拔伸手法是通过牵拉骨折两端来纠正重叠移位的一种手法。在拔伸过程中,医生需要掌握恰当的力度和方向,避免过度牵拉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旋转手法则是通过旋转骨折远端来纠正旋转移位的一种手法。医生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来判断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折顶手法适用于横断或锯齿型骨折的复位。在折顶过程中,医生需要用力将骨折端顶起,然后迅速用力折下,使骨折端对合紧密。

回旋手法则适用于斜形或螺旋形骨折的复位。医生需要通过回旋动作来使骨折端相互嵌插,达到稳定复位的目的。

端提手法主要用于纠正前后或上下方向的移位。医生需要用双手或借助器械将骨折端提起,使其恢复正常的位置。

捺正手法则是通过按压骨折端来纠正侧方移位的一种手法。医生需要用手指或手掌按压骨折端,使其向对侧移动。

分骨手法适用于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复位。医生需要通过分骨动作来使骨折端分离,然后分别进行复位。

屈伸手法则是通过屈伸关节来带动骨折端的复位。医生需要根据骨折的位置和类型来判断屈伸的方向和角度。

五、手法复位的注意事项和后续护理

手法复位要求医生严格掌握适应症,精准运用操作技巧。在整个复位过程中,保护周围软组织、神经和血管的安全至关重要,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二次损伤,加重患者的痛苦和康复难度。复位完成后,立即进行固定是保持复位后位置稳定的关键步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如石膏固定、夹板固定等。固定的目的是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促进骨折愈合。

后续护理方面,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至关重要。医生应定期检查固定物的松紧度,确保其既能起到固定作用,又不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神经功能。同时,患者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除了医疗护理外,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营养也对骨折的愈合和康复具有重要影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合理的作息时间等,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而均衡的饮食营养则能为骨折愈合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患者应适量增加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结语:

经过对手法复位治疗骨折的深入了解,不难发现其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复位前的全面评估到麻醉的精准实施,再到医生凭借丰富经验和精湛技巧进行的手法复位,都彰显了中医学的严谨与专业。期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加深我们对手法复位治疗骨折的理解与认识,为更多骨折患者带去康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