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通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2

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通路径研究

郝爽

天津师范大学

摘  要:当代社会,忠诚教育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于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探讨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通路径,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忠诚教育;思政教育;高校;融通路径

一、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忠诚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培养个体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以及对宪法与法律的忠诚上。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其核心目标是塑造出具备高度忠诚素质的人才。忠诚教育不仅要求个体在理想信念上坚定,更需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遵守宪法和法律的精神。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忠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忠诚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忠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此外,忠诚教育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思政教育作为忠诚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深化学生对忠诚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同时,思政教育为忠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使得忠诚教育能够在高校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推广。

二、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通的必要性与意义

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通,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融通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将忠诚教育的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中,可以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深化对忠诚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忠诚品质。另一方面,融通两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忠诚教育强调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而高校思政教育则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两者的融通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此外,融通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还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高校开展忠诚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从教育方式来看,虽然大多数高校开始逐步重视忠诚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但教育方式仍显单一,这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度和对忠诚教育的重视度。此外,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和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这也使得忠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从教育内容来看,忠诚教育不仅涵盖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也包括对职业的忠诚。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职业忠诚教育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学生对职业环境因素的认识模糊,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可能导致他们在进入职场后缺乏长期的职业忠诚。从教育对象来看,高校开展忠诚教育多是偏向于党员,经常性通过三会一课对党员开展忠诚教育,而对普通学生有所疏忽。普通学生作为高校中数量最多的群体,他们的忠诚性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政治忠诚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有待改善,教育渠道有待拓展。

当今世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追求“多元”“多变”,突出“个性”“自我”的当今时代,忠诚观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使得高校在开展忠诚教育时需要更加注重与时代的结合,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忠诚观念。

四、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通路径

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两者的有效融通,需要从理念融通、内容融通、方法融通以及实践融通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探索与实践。

理念融通:共享核心价值,引领发展方向

理念融通是实现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通的前提和基础二者都应共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共同目标。通过深化对忠诚精神与思政教育内在关系的理解,将忠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使两者在理念上相互呼应、相互补充。

内容融通: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内容融通是实现两者融通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充分挖掘忠诚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将其与思政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思政课程中增加忠诚教育的相关章节,通过讲述英雄事迹、革命传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忠诚精神的实质与意义。同时,还可以将忠诚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忠诚精神的认同与践行。

方法融通: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实效

方法融通是实现两者融通的重要保障。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富有成效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忠诚精神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拓展教育的时空边界。此外,还可以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忠诚精神的理解与践行。

实践融通: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实践育人

实践融通是实现两者融通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践行忠诚精神的广阔舞台。一方面,可以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主题演讲、征文比赛、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参与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将忠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综上所述,从理念融通、内容融通、方法融通到实践融通四个方面入手,可以实现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一融通路径,为培养更多具备忠诚品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推动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通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融通目标。高校应制定详细的融通计划,明确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确保两者在理念、内容、方法和实践上的全面融合。第二,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忠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育资源,将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实效。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学生实际、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等,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水平。高校应重视忠诚教育与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和学习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第五,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持续优化融通效果。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对融通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以确保融通工作的持续优化和发展。

忠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忠诚教育强调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而高校思政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者的融通有助于形成更为全面、系统的德育体系,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坚定信仰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相关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融通路径和方法,为高校德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玉梅.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实证研究[J].高教学刊,2021(19).

[2]李娟.高校思政教育合力育人体系的构建[J].人才资源开发,2021(5)

[3]同康,宋美谕.公安院校加强忠诚教育的路径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3):26-28.

[4]蔡培潇.公安院校大学生忠诚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8(29):128-129.

[5]刘兴平.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4-108.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忠诚教育专项(课题编号52WT22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