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对于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及应用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3

校园心理剧对于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及应用策略研究

李美琪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岳学校,吉林 长春  130117)

摘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因父母长期外出工作而长期独自或与亲属生活在农村或小城市的儿童,他们常面临情感疏离、自我价值感受缺乏、心理孤独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有待于加强。而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融合娱乐与教育的形式,为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校园心理剧具有引人入胜、生动有趣、情感共鸣强烈的特点,能够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表现切入观众内心,打开心灵对话的窗口。因此,本文着重围绕“校园心理剧对于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及应用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问题;作用;应用策略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亲属长期在外务工而留在农村或小城市成长的儿童,他们常常面临亲情缺失、心理孤独和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在校园环境中展示、探讨心理问题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戏剧化的手法,深入挖掘人们内心世界的矛盾、纠结与情感,为观众呈现出生动的心理画面。通过校园心理剧生动的表现和深刻的主题,能够引导留守儿童关注自身内心世界,提升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校园心理剧对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拓展视野、深化认知

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富有教育意义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通过校园心理剧的表演,留守儿童可以被引入各种主题和情节中,接触到不同的心理问题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利于拓展儿童的视野,深化其对于不同心理问题的认知,提升他们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心灵空间,促进心理成长。同时,校园心理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话剧、音乐剧、舞台剧等形式,每种形式都通过不同的艺术表达手法展现人物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留守儿童通过欣赏和参与这些表演,不仅可以感受到表演艺术带来的美感和震撼,更能够从中汲取启发和力量,引导儿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使其正确的认识和处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实现健康成长。

2.引发共鸣、释放情感

在校园心理剧中,角色的情感生动真实,情节紧凑感人,观众往往会被引入到故事情节之中,与角色共同经历情感的起伏和波折。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往往存在着亲情缺失、孤独等心理问题,而校园心理剧所呈现的情感体验能够触动他们的内心深处,引起留守儿童的情感共鸣。因此,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栩栩如生的表现形式,具有引发共鸣和释放情感的独特魅力。通过选择贴近现实生活和青少年心理的题材,校园心理剧能够触及观众的内心深处,引发他们对情节和角色的情感体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这种共情的体验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和共鸣,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抑情绪,从而减轻心理负担。通过与剧中角色的情感共鸣,留守儿童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减轻自己内心的苦闷,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促进心理健康的平衡和稳定。

3.提升心理辨识能力

校园心理剧涉及到人物性格、情绪变化、心理问题等多个方面,利用校园心理剧有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辨识能力。

通过观看和参与校园心理剧,留守儿童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绪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培养对心理状态的敏感度和辨识能力。

在校园心理剧中,人物角色往往具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情绪表现,剧情展示了不同人物在各种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和冲突,反映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留守儿童通过观看和参与这样的表演,可以学会观察和分析人物的情绪变化,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从而培养对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敏锐感知辨识能力。同时,他们也能够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举止和情感表达,学会推断人物可能潜在的心理需求和困扰,进而反观自身,学会正确看待和解决自己内心中存在的困扰,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4.促进心理调适和交流

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和交流的平台。通过观看校园心理剧并与他人展开互动交流,学生能够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并获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促进内心的调适和成长。

在校园心理剧的表演和观看过程中,留守儿童常常会被剧情、人物角色以及所揭示的心理问题所触动,从而能够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表达和思考欲望。而在心理讨论和交流环节中,留守儿童则有机会表达出自己对剧情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诉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在倾听他人分享见解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心理剧的某一情节,学会包容和接纳不同的看法,拓展思维视野。

二、校园心理剧对于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用策略

1.精心选题

精心选题是校园心理剧成功的关键之一,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类特殊群体而言,选题的贴近性至关重要。校园心理剧的选题应当敏锐地捕捉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问题,关注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和面临的心理困境,以此为基点选择相关的主题和情节,从而引发留守儿童的共鸣和关注。

在选题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产生深刻的了解,了解他们可能面临的孤独、失落、家庭分离等心理问题,而选题的关键是找到那些能够引起留守儿童共鸣的主题,如友情、成长、家庭关系、自我认知等,以此为核心展开情节编排。这些主题不仅要贴近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也要在剧情中探讨解决相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给予留守儿童启示和帮助。

通过精心选题,校园心理剧能够在情节设置和角色塑造上更好的触及留守儿童的内心,激发他们对剧情的关注和思考,引发情感共鸣。如此一来,主题贴近、共鸣性强的校园心理剧不仅能够帮助留守儿童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困境,也能为他们提供情感宣泄和思维启示,引导他们积极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2.注重表现形式

为了吸引留守儿童的注意力、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情感体验,校园心理剧的制作应当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话剧、音乐剧、舞台剧等,为校园心理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创新的演出效果能够提升表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剧情更贴近观众的内心世界。

话剧是一种常见的校园心理剧表现形式,通过文字和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能够深入剖析剧情,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音乐剧则融合了音乐、歌舞和戏剧元素,以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舞蹈呈现剧情,营造出更加生动的环境氛围。

舞台剧则通过舞台布景、灯光效果和道具运用,营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舞台画面,增强了剧情的表现力和观赏性。

创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动的演出效果可以使校园心理剧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引起留守儿童的关注并激发他们的共鸣。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和灯光效果能够为剧情增色添彩,打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场面,激发观众的思考。同时,音乐和舞蹈的加入也为剧情增添了趣味和魅力,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多元,能够更好地吸引留守儿童的注意力,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

3.强化教育导向

在校园心理剧的表演中,强化教育导向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来说,校园心理剧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工具。通过具有教育导向的校园心理剧,可以引导留守儿童积极思考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传递积极的心理健康理念和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校园心理剧可以以故事情节和剧情发展为媒介,传递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和理念,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在校园心理剧的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剧情、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如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激发留守儿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在心理剧的讨论环节中,教育导向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组织针对剧情和主题的深入讨论,引导留守儿童分享自己对剧中问题的看法和感受,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根源,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引导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理念和生活态度,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更好的面对挑战和困境。

4.联合多方资源

校园心理剧的成功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资源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共同建立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形成多方合作的合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主要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承担着重要责任。学校可以提供场地、人力资源和财政支持,协助校园心理剧的策划和实施,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为校园心理剧的成功奠定基础。

家庭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和生活支持,家长应当积极参与校园心理剧的准备和观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学校建立紧密联系,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家长也可以在剧后与孩子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剧中涉及的心理健康问题,加深亲子沟通,增进家庭和谐。

社会资源的整合也是推动校园心理剧发展的关键。社会团体、心理专家、志愿者等机构和个人可以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为校园心理剧的策划和实施提供帮助。通过联合多方资源可以丰富校园心理剧的内容,提升表现效果,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服务,全面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结束语

总之,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于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应用策略,校园心理剧将更好的服务于留守儿童群体,促进他们心理成长,引领留守儿童走向健康幸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潘倩. “剧”焦心灵 以剧润心——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J]. 湖南教育(A版), 2024, (02): 44-46.

[2]庄续玲. 具身认知视角下“课—剧”融合的心理课教学新范式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 (35): 19-22.

[3]张怡婷. 校园心理剧:赋能小学生心理成长的新尝试 [J].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2023, (11): 15-19.

[4]朱家浩. 校园心理剧:小学生心理“自助式成长”路径探析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3, (13): 62-65.

作者简介:李美琪(1992.6—),女,汉,内蒙古通辽,本科,学士,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