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心脏的“沉默杀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3
/ 2

心肌梗死:心脏的“沉默杀手”

刘翠兰

田东县中医医院

心肌梗死是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症状,心肌梗死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梗死的面积会不断增加,到疾病的后期会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急性心肌梗死会导致患者心前区或胸骨后出现持续性的剧烈疼痛,疼痛呈反复发作的特点。除了这种有明显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常见的还有另外一种类型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危险性。无痛性心肌梗死因为缺乏疼痛等明显的症状,发作时难以被患者注意到,也常因此导致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等患者注意到时,已经发展成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梗死面积增大了很多,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无痛性心肌梗死也常被人们称为“沉默的杀手”。那么,什么是心肌梗死?引起无痛性心肌梗死主要因素有哪些?心肌梗死的病因和症状是怎样的?临床如何诊断和防治心肌梗死?下文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1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指的是心肌出现了缺血坏死,临床将心肌梗死归属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大部分发生了心肌梗死的患者都存在冠状动脉的病变,冠状动脉的病变会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当病变导致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时,心肌就会出现缺血的症状,如果缺血时间过长,心肌就会坏死,心肌缺血的时间越长,心肌梗死的面积就越大。

2引起无痛性心肌梗死主要因素

2.1年龄因素

临床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好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男性,年纪越大,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越高。特别是无痛性心肌梗死,更是呈现出老年人高发的现象,这跟老年人痛阈更高及耐受力更强有一定的关系。此外,老年人体内分泌的β内啡肽也比年轻人更高,当老年人受到刺激时,β内啡肽含量升高,而β内啡肽有镇痛的作用,出现老年人的痛感相对较低的情况。而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后,脑组织会随着出现缺氧的症状,导致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

2.2冠脉狭窄及多支冠脉病变

冠脉狭窄及多支冠脉病变能减弱疼痛的症状。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时,其侧支循环比无心绞痛病史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要好,并且呈现出心绞痛发病的频率越高,侧支循环就越好的特点,同时,这类型患者还伴有心肌变性。因此,当心绞痛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时,因为侧支循环较好,通常不会有太明显的疼痛症状。

 2.3脑循环障碍

部分患者之所以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是因为患者在心肌梗死时伴有严重的脑供血不足、缺血缺氧,这种情况在发病时出现了阵发性晕厥、严重心律失常症状的患者身上更为多见。脑部缺血缺氧会影响患者的脑循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感觉迟钝,降低了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2.4糖尿病

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时,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的比例在40%左右。这跟部分糖尿病患者伴有痛觉传导异常,对疼痛有更高的耐受性有关。

2.5心脏并发症

发生了心肌梗死的患者,如果同时伴有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如休克、严重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会出现疼痛被忽略的情况。因为这些并发症也会产生疼痛的症状,导致心肌梗死产生的疼痛被掩盖,引起无痛的假象。

2.6其他原因

心肌梗死发生在后壁、右冠状动脉多呈现无痛的症状;小范围内出现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心肌缺血通常也不会有明显的疼痛症状;手术后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也是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常见类型。

3心肌梗死的好发人群和早期症状

3.1心肌梗死的好发人群

以下人群是心肌梗死的好发人群,需要提高警惕,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相关症状,需要尽快到医院检查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第一,年龄在40岁以上突然发生了心力衰竭的患者;一直有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突然出现了疾病加重,但是却没有找到相关原因的患者。第二,老人突然出现了意识障碍或是脑循环障碍,表现为晕厥、抽搐等。第三,在胸部以外的身体部位出现了异常的疼痛,但是却找不到相关原因的人群。第四,没有任何原因出现了休克的患者。第五,连续多次出现胸背部闷胀不适、气短等症状的人群。第六,突然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无法平卧,咳嗽时吐出白黏痰的患者,第七,毫无征兆地出现心慌、恶心、四肢发凉等症状的患者。第八,糖尿病患者突然陷入昏迷。第九,短期内出现了多次不明原因血压下降的患者。

3.2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

心肌梗死患者有些症状明显,有些症状不明显,症状明显的患者会有持续的胸骨后疼痛,疼痛呈现压榨、紧缩样、放射性的特点,放射的区域可达至牙齿、下颌、左上肢、肩膀等。部分患者同时有恶心、头晕、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濒死感。症状不明显的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咽喉部发紧或是上腹部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有短暂的窒息感。

冬季是心肌梗死的高发季,老年人更是心肌梗死的高发人群,因此,如果在冬季,老年人出现以下几个症状,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前兆,需要及时就医。第一,突发心绞痛,疼痛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了15分钟,同时伴有心慌、乏力等症状。第二,连续多次出现胸痛、牙痛、上腹疼痛等症状,疼痛时间持续在3分钟以上,并伴有出冷汗、胸闷等症状。第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之前没有胃病史,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了胃痛。第四,半夜多次突然惊醒、失眠、毫无缘由地感到焦虑。第五,在体力劳动或是饱餐后毫无征兆地出现心跳加速,持续时间大于一分钟。

4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4.1心肌梗死的临床检查

心肌梗死可以通过以下检查进行临床的诊断。第一,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协助医生进行梗死的诊断和定位。第二,超声心动图检查,该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心室壁的运动和左心室的功能。第三,放射性核素检查,这是临床唯一能够直接评价心肌存活性的检查。第四,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主要参考肌红蛋白、肌钙蛋白以及心肌酶的动态变化。第五,冠状动脉造影,这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主要用于诊断冠心病,这项检查可以诊断动脉狭窄病变的部位,并提供血管的相关信息。

4.2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

临床最终诊断心肌梗死,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参考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则可以进行最后的诊断。

心肌梗死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一是胃食管反流病,该疾病与心肌梗死的症状较为相似,也会出现胸骨中下段疼痛的情况,但是该疾病常在餐后发作,疼痛持续时间也较短,两者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鉴别诊断。第二,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产生的疼痛具有刚出现疼痛就达到高峰的特点,与心肌梗死逐渐发展的疼痛有所不同。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鉴别诊断。第三,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在胸痛的同时,常伴有咯血、发绀等症状,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或是肺动脉CTA检查进行鉴别诊断。第四,心绞痛,心绞痛疼痛的程度比心肌梗死轻,持续的时间也比心肌梗死短,临床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4.3心肌梗死的治疗

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时需要尽快采取手段恢复患者心肌血液灌注,防止梗死面积不断扩大,尽快恢复患者的心脏功能,同时要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患者出现猝死。临床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及时抢救发生了心肌梗死的患者,如果患者随身携带了硝酸甘油,在患者发病时,立刻给患者用硝酸甘油,然后尽快将患者送院治疗。第二,让患者保持安静,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血氧饱和度低的患者,及时给予吸氧治疗。第三,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用于给药或是补充血容量。第四,给患者进行镇静止痛,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使用吗啡或者哌替啶帮患者止痛。第五,根据患者的情况,尽快给患者采取药物或是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必要时还需要给患者进行溶栓治疗、降脂治疗或是抗心律失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