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研究

赵莹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摘要:中高职衔接体系不仅可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可帮助中职毕业生提升学历,提高职业能力。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中高职院校衔接的落脚点,不仅受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也受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衔接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为提升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质量,要从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模式与内容。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研究

1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现状

1.1一体化课程建设目标不清晰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部分中职院校认为,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熟练的操作工。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未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有效衔接。这主要是由于部分中职院校并未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的发展情况开展充分的调研与论证,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并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这就使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不清晰,使中高职衔接目标不统一。

1.2一体化课程体系内容断层

部分学校通过专业拓展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未重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文化素养的提升,使部分中高职学校出现了课程内容断层的现象。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背景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基础知识、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能够使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持续发展,进而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实现学生的进阶成长。

1.3一体化课程体系内容存在偏向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并未充分考虑衔接生源之间存在的差异。比如一体化课程教学仍旧采用大班制教学,并未分层、分类教学,使学生在统一的教学管理、考核评价模式下难以实现优势发展、特长发展。这就使一体化课程内容存在偏向,导致中高职院校衔接过程不严密。

2中高职院校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策略

2.1遵循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连贯性原则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面临一些现实条件的制约,使得管理机制的对接可能出现不畅、课程设计理念差异及缺乏统一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课程设置的断裂、重叠和不对称,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因此,在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时,务必重视遵循其基本原则,确保管理框架的流畅对接。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应秉持以下核心原则:第一,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原则。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不应仅局限于学历提升,更重要的是,中职和高职教育都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最终目标都是指向职业岗位。因此,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时,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第二,市场需求驱动的原则。中高职职业教育应紧密贴合市场,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各专业应面向市场,课程设置直接对应岗位需求。因此,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培养效果,并优化资源分配。

2.2明确课程标准,整合一体化课程内容

2.2.1明确统一的课程标准

中高职院校为建立有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要从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使中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通过明确与一体化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能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并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避免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教学内容出现重复,使教学内容呈现递进性,提升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

2.2.2设计均衡的课程结构

在明确统一的课程标准后,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索多样化发展渠道。因此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行业岗位需求,对一体化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实现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递进性与连续性。比如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设计一体化课程结构,可以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将通识课程、素质拓展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有效提升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

2.3结合岗位需求,完善一体化课程内容

2.3.1明确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设计

公共基础课程是德育课程、体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的整合。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可以将公共基础课程分为两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1是中职阶段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是中职院校学生德育、体育、文化基础的最低标准,也是中高职院校衔接的接口。公共基础课程2是对公共基础课程1的拓展与延伸,是高职阶段需要学习的基础内容。在设计公共基础课程2的课程内容时,要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与要求,将国家对大学生公共基础知识的要求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

2.3.2明确职业课程内容的设计

职业课程包括职业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其中职业基础课程是中高职院校将专业群中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公共知识与公共技能。职业基础课程设计能够减少中高职院校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中职院校设计的职业基础课程要从中职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岗位的基础能力,并能够完成专业岗位相关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校的职业基础课程是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为主,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综合知识、职业综合技能,能够在高职阶段熟练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内容。职业技能课程以提升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任务融入课程体系。中职院校可以将与职业发展有关的初级证书融入课程内容中,使学生具备初级证书所要求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课程则是将中级证书要求的综合能力与技能课程相融合,在培养学生中级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

2.4重视常态合作,优化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

面对中高职教育的连通发展趋势,尽管个别学校凭借自身的特色优势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上有所贡献,但缺乏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已成为制约因素。教育衔接中的实际合作不足导致专业衔接度不高,且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不协调的现象,这无疑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构成了挑战。为了强化中高职教育的连贯性和提升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成效,各院校应强化常态化的深度合作,并优化一体化教育的全程管理。首先,院校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一个贯穿始终的专业体系。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填补一体化课程中的空白部分,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阶梯的专业目录,从而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成长。在高职院校的策略引领下,中高职间的协同教研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流程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的需求可以作为中职院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参考,通过统一的目标设定、课程内容编排以及合作模式,使得一体化教育路径更为明晰,逻辑更为严谨,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应携手进行教学研究,围绕贯通式教育项目,共享教育资源,提升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效率和质量。这样,才能在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大背景下,真正实现教育的无缝对接,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结论

构建中高职连贯的课程体系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它要求深度整合职业技能标准,并始终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为核心。要打造这样的课程体系,首先要考虑中高职院校各自的教育特色,从而确定合适的课程体系构建策略。进一步地,应基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及实际岗位需求,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为课程体系构建和内容优化提供指导。这样,复杂的课程体系工程才能充分体现其教育意义,有效促进中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雪松.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3(30):93-95.

[2]廖益,李德富,杨运鑫.“3+2”多元层级递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探索[J].高教探索,2022(1):65-70.

[3]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2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