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反应理论在智能化教育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2

项目反应理论在智能化教育中的作用

王慧杰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项目反应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测量理论,与智能化教育结合将产生更大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在教育测量中项目反应理论现有的应用,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项目反应理论;智能化教育;教育测评;IRT

1 项目反应理论的产生

项目反应理论(IRT)是一种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从“测量”这个概念诞生开始,测量理论就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每一种理论的诞生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呼唤。在经典测量理论暴露出许多矛盾与不足之际,项目反应理论应运而生,它弥补了经典测量理论的不足,具有经典测量理论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测量理论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技术服务于现实,教育的不断改革呼唤着更符合现实需要的测评技术,学生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必须以多元化的价值标准来判定学生发展。在此背景下,根据测量所得的事实判断学生发展情况、以能力倾向判断学生发展的项目反应理论满足了现实的需要。

2 项目反应理论在教育测量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项目反应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IRT在教育和心理测量、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二是对IRT模型及IRT参数估计方法的研究;三是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

在教育领域,项目反应理论主要被应用于教育测评,教育测评包含了教育测量与评价。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测评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计算机化考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外有专业的计算机化认证考试服务公司,在测验开发、实施乃至测验安全性控制方面都有着较为完善的系统。在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而项目反应理论在智能化的教育测评中有两个经典的应用,一是应用于计算机题库建设,二是与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相结合。

计算机题库建设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传统的出题方式需要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每年的试卷难以等值,造成考试的难度不均。特别是对于标准参照性考试,极易造成考试标准的波动。根据项目反应理论建设一个标准化的题库,不仅便于施测,也有利于后续的科学分析。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目的是为每个被试建构一个最优测验。相对于传统纸笔测验, CAT可以给出难易程度与被试能力水平相匹配的项目,在保证精确度的同时能节省答题数。由于近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 CAT的测验功效也发挥到了极致, 像GRE、ASVAB、GMAT、美国护士资格考试等大型考试都采用了CAT。

3 项目反应理论在未来的发展

然而题库建设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虽好,却并未达到我们所期许的如纸笔测验一般普及的情况,也做不到随时随地施测的便利性,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进行大胆的设想,因为科技发展是如此之快,这些如今阻碍我们的问题终将得到解决,纸笔测验总有一天会被更智能化的计算机测验完全取代,未来的某天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计算机化施测,就像现今的纸笔施测一样随手可得。

既然说到对未来的想象,我们不妨再根据已有的研究进行一些简单的推测。未来,学生已经不用在课堂内学习,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智能化的远程教育,当我们想进行一个测试,计算机可以立即施测,在施测的过程中,计算机可以对你进行答题时的状态进行监测,这种监测可以精确到你的脑区活动,测试结束后,监测数据和测试数据即刻上传到云端系统,继而进行数据分析,再反馈回课堂,也许过程都用不了十分钟。

上面是对于测量手段的推测。那么对于测量内容呢,不难看出,项目反应理论其实只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能力值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具体的知识结构与心理特质的实质内容无法做出解释。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渐渐不再以单纯的学业水平去实行一刀切的测量与评价,在测量时,会综合考虑学业水平、综合素质乃至发展潜能。因此,认知诊断理论和多维项目理论产生了,认知诊断理论对认知的形成过程做出诊断和判断,即对教育的过去进行诊断和判断。多维项目反应理论则是对多重显性能力测量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诊断与预测,即对教育未来进行诊断和判断。

当把这些最新的理论与我们所推测的测评手段结合在一起,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刚才我们进行的测试所反馈的结果并不是一个笼统的分数,而是我们对于知识整体结构的认识。由于前面有监测作答过程,因此还可能根据作答数据和作答过程的表现推测出个体的认知过程。不仅能够打破笼统的分数的限制,还能就认知过程进行更高维度的探讨。与此同时,我们的升学考试也不再只是依赖于简单的学业水平测试,而是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判断。

这些推测并不遥远,事实上,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了现实。未来我们也将看到项目反应理论在智能化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应用。项目反应理论并不是完美的,也许在未来的某天,它也会被取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永远不会消逝,因为后面的理论皆是建立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它所要传达的测量思想与测量精神,也将一直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余娜,辛涛.认知诊断理论的新进展.考试研究,2009,5(3),22-34.

[2]辛涛,张文静,李雪燕.增值性评价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教育学刊,2009(4):40-43.

[3]汪文义,丁树良,游晓锋.计算机化自适应诊断测验中原始题的属性标定.心理学报, 2011,43(8),964-976.

[4]康春花,辛涛.测验理论的新发展:多维项目反应理论.心理科学进展, 2010,18(3): 530-536.

[5]陈平,辛涛.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中在线校准方法的开发.心理学报, 2011b,43(6),7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