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之石,攻写作之玉——以部编本三年级教材为例,如何利用教材进行写作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9
/ 2

以教材之石,攻写作之玉——以部编本三年级教材为例,如何利用教材进行写作教学

曾甜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荷包湖小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新课标强调学生应该能够流畅的阐述各自的观点,可以综合生活需求,全面利用熟练的表达形式写作。写作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存在关键的意义,不过写作具体的教学方法,对于大量老师而言成为了严重的问题。而关于孩子的写作教育,叶圣陶曾经提到,教材即案例,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从教导学生写作的阶段全面运用教材,将书本当成核心,以教材来全面研究能够引导学生写作的具体方式,体现教材的主导功能。本文基于教师的层面开展研究,以怎样发挥教材的作用开展写作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材;习作教学

编制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原理在于“阅读以及平衡促进”,改变了以往的教材编制思维,提高了写作内容的权重。教材中增加了“课后小练习”等章节,另外也加入了“写作专项练习”等。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关键的环节,借助教材来增强学生写作的整体水平。

一、教材编排新特点,敲开写作之门

(一)选文文质兼美,为写作提供了范例

课文属于语文教材的核心,所以,课文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教材质量,基于此,在课文选择上应该更加慎重。温儒敏教授提到,编撰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四种原则,包含经典原则、文质皆有、和教学匹配以及符合时代特征。可以纳入教材的内容,基本满足语言上的质量要求,风格上更为多元化,存在一定的代表性。其可以达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属于诵读的经典,能够被思想所影响,可以满足生动性的要求。
(二)习作地位相对独立,为写作提供了保证

编制教材里的写作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无需限制在阅读单元中,这使得写作更为自由和多元化,突破了传统问题以及单元的限制。例如,3年级上册2单元中,将写景内容纳入主体,而内容上也设定为“日记”,从中了解日记的规范以及探讨日记的价值。此次写作和单元主题不存在深入的联系,其主要了解全新题材。

二、新角度,提升教材的作用

可以纳入语文教材的内容,基本上包含在代表性文章里,从特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相关文章的质量,由此能够从教学阶段得到运用。协助学生持续积攒写作材料的收集能力,学生从写作的过程中通常表现出语言匮乏等问题,反复运用同样的语言进行写作,一定程度上受限于生活经验,不过更多的源于缺乏积累,教师并未对其进行全面指导,并未将教材里的内容以及写作手段和自身的写作活动相互结合,新课标借助专题教材内容,任何单元均具备相应的主题,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教材里的资源,进一步使得教材给学生写作建立帮助,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应该研究课文的以下几种角度,将其利用在写作阶段。

(一)标题,让写作有声有色

标题属于作文的核心因素之一,对于作文起到关键的影响,优秀的标题,直接关系到读者热情,教师属于学生重要的指导主体,怎样借助教材开展标题教学,非常关键。小学语文教材纳入的相关内容里,其标题具有多样性,在长期的影响下,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题目和内容的联系,从中把握写作阶段的拟题。

(二)修辞,让句子丰富多彩

有大量的句子具备生动的感觉,其来源于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优质的修辞手法能够让课文提高生动性,从案例来看,《大自然的声音》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段,给学生写作建立了一定的参考,例如其中将雨滴比喻为音乐会,同步结合拟人方式撰写下雨阶段的情境,另外还将风和音乐家进行联系,使得其形象更为具体化,还有某些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对特殊,例如“小溪淙淙,流向河流...”当中,可以探索到关于顶针的使用方式,将小溪和大海建立联系,使得文章十分具有趣味性,文章当中包含了多元化的修辞手段,使得文章产生更好的效果,学生从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将修辞方式跟自身写作活动相互结合,让文章实现水平上的提升。

(三)开头结尾,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优质的文章不仅在内容上十分丰满,且语言更为优质,不过其中的开头和结尾也关键,优秀的开头能够在开篇就引起读者的关注,《大自然的声音》来看,首句便提及大自然的美妙声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读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探索大自然具体包含的声音,若把类似的手法运用于写作阶段,将提高文章质量。良好的结尾也对文章具有积极影响,其具备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样实现了点题的效果。《美丽的小兴安岭》当中,就对这一地区的景色进行了总结,即便语言上言简意赅,不过仍然起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大量的学生在了解这一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本单元的写作活动中进行尝试,有利于增强写作能力,提升文章水平。

三、新方法,让教材为写作保驾护航

写作属于一类重要的实践,其中必须明确写作的价值以及意义,探讨其中的核心问题,分析中小学阶段的写作活动来看,有大量的语文权威人士提到基本缺乏写作教学,仅存在常用的套路,学生从写作阶段缺乏多元化的素材,这体现了日常积累的匮乏以及写作活动的缺少,从文章质量上也并未体现其灵魂,所以应该进一步借助教材来指导学生开展写作活动,从本文的观点来看,主要包含下列方面。

(一)巧用小练笔,让习作练习事半功倍

首先要充分发挥小练笔的优势,始终强调学生把读和写相互统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参考文本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制定练笔的目标,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表现形式提升表达水平。小练笔强调“小”,其更为关注细节,借助某个细节的深入研究,实现个人的提升,基于以上特征,教师从指引学生开展随文小练笔的过程中,必须发挥短小结合的策略优势,时间上进行一定的把控,尽量参考3~5分钟的标准,且内容上应该更为简洁,以关键的训练点为目标进行实现,无需要求其全面性,防止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巧用评价,让习作质量节节上升

普遍来看,人们强调作文必须通过实践进行提高,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实现升华,不过修改的基础在于正确的评估模式,其中主要涉及到学生自评以及老师评估等评估的,关键在于文章和题目的吻合度,语言质量以及规范性,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关注阅读手段的使用,强调阅读和写作的深入联系,彰显读和写的编制原理。任何环节的语文因素通常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为阅读,其次是写作,双方具备深入的联系。三年级上册通常要参与七轮写作,其中并未纳入日记,主要考虑到其私密性,从7轮写作当中均建立了相应的写作平台以及共享活动,其中建立了相应的标准,主要为句子的通顺程度以及意思的表现情况,内容能否达到标准,反映读者的观念。

(三)巧学素材,让写作之泉源源不断

素材属于写作的必备要素,有大量的学生在写作阶段缺乏丰富的素材,一定程度上源于脑海里缺乏素材的累积,编制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优秀语句的积攒。尤其是建立相应的板块,从三年级上册来看,其教材首个单元强调具备创新性的句子,而其中的内容便能够纳入写作素材,就第7单元来看,更揭示了积累的具体方式,让学生了解怎样开展素材积累。

总结

综合来看教材属于一种案例,但也突破了案例的作用,要将其视作学生发展的基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课本属于重要的储备,可以视为学生模仿的参照物,教师必须全面体现案例的积极影响,探索出素材扩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波.注重实践凸显应用——以部编教材为例谈小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J].教师,2020,000(009):34-35.

[2]马红丽.在比较中看中学写作教学的变化及应对策略——以部编版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0):43-48.

[3]骆颖婕.小学语文习作结尾写作研学后教教学设计述析——以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教学为例[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