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人物  让英雄精神浸润童年——《军神》语文课教学案例

/ 2

品读人物  让英雄精神浸润童年——《军神》语文课教学案例

黎素玲 冯桂初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陈涌小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1400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而“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立志继承和弘扬中华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英雄从未远走,精神薪火相传。  

《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治疗眼伤,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刘伯承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体现出他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目的就是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这是一篇能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让英雄精神浸润孩子童年的优秀教育课例。

二、案例描述

《军神》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围绕这个要素,这节课以“品读人物”为主线,结合研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刘伯承钢铁一般的意志;在读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读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对刘伯承产生由衷的敬佩。

(一)走近人物,捕捉特点。这一环节,笔者先出示“关羽刮骨疗毒”的图片,让学生回顾关羽因不用麻药刮骨疗伤,面无惧色,被华佗神医尊称他为“天神”。然后出示刘伯承的图片和文中的沃克医生对他的评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引导学生质疑“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接着,让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的研学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研学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

(二)品读课文,悟军神内涵。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来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个孤傲的医生为什么最后称刘伯承为军神呢?这个问统领全文,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快速地去浏览课文,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全篇文章进行了整体的了解,既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又相机对学生进行了篇的训练。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的欲望,他象一条风筝的线,牵引着学生想象力的飞翔,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思考完这个问题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交流品读,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去体会军神:

1、在这么重的伤势之下刘伯承却表现得很从容镇定。

2、手术时不用麻醉剂。

3、在手术过程中一声不吭。

4、数清了动手术的刀数七十二刀,这几方面的内容不是老师提出,而是学生读后的有感而发,教师相机引导朗读品味。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抓了两次“愣住了”,抓这两愣就是抓住了刘伯承与一般人,一般军人的不同之举,一位伟大的英雄形象凸现在我们的眼前。

(三)情感升华,提炼主题。这一环节,笔者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1、写一写。在学生受到刘伯承坚强意志的感染时,以刘伯承照片为背景,以气势雄伟的音乐产生听觉冲击,提出:刘伯承元帅就在你前,你会说什么?在书本插图旁写下来。这样学生的情感获得提升,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会在笔下流淌。待学生交流完后,笔者出示小诗《赞军神》,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进一步深化情感。2、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刘伯承的“军神”之称,是不是仅表现于此?学生可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笔者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中华名将一—刘伯承》,引导学生感悟刘伯承的一生一直是“军神”的表现。

[课例片段一]

师:沃克医生发现这个病人时,是什么态度?默读全文,找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变化画下来。

生快速浏览课文后,汇报:冷冷地、柔和、慈祥、生气、惊呆、惊疑、愣住了、再一次愣住了,肃然起敬。

同桌练读:一个读沃克医生,一个读刘伯承,朗读时关注人物对话和沃克医生神态的变化的词语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

练习后,请同学老师一起朗读展示,师生互动评价。

(评价要求:黑板上表示态度变化的词语中,哪些词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画五角星;哪些词语读得还不够的,请同学们给予评价意见。)

学生朗读汇报,师生评价。

教师总结:角色朗读就要读出人物的语气,这种语气就表现在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之中。

再次梳理沃克医生的态度变化,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冷、柔、惊、吓、愣、敬。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观取向,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注重阅读引导,和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的内心。”设计了3个学习任务:1、找一找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态度变化的词语。2、角色朗读,感受人物语言和内心的变化。3、师生朗读互动评价。通过学习任务的达成,学生理解到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由冷漠到赞许,再到关心、钦佩、敬仰的内心变化。

[课例片段二]

师:在这段话中还有哪些地方同样能感受到刘伯承“伤势重,但很镇定”?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一句,看看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学生朗读后交流:

生:从“头缠绷带”这个词和从课文插图绷带上血迹斑斑,我感受到刘伯承的伤势很重。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时平时头痛都觉得难受,而刘伯承的伤势如此之重却镇定自如,我觉得他不是一般人。我想读读第7自然段。(学生朗读)

师:能带着自己的理想去认真阅读,仔细观看插图,还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课文,老师觉得你也不是一般人。

生:我从“走进”感受到了刘伯承的伤势这么重,可他不是用担架抬进来的,而是自己走进来的,表现了也十分镇定和勇敢。

师,对呀,能抓重点词句来理解,你可真会读书!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本教学环节由疑导入,读中有悟。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朗读,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品读,品军神内涵,对刘伯承产生由衷的敬佩。)

三、案例反思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本课的设计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关羽刮骨疗毒,被称“天神”的故事引出课题——“军神”。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古有“天神”关羽,今有“军神”刘伯承,他们身上都具有我国英雄的本色:勇敢、刚强、坚韧不拔。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为学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进行感悟理解

当研学问题生成后,学生在围绕问题展开学习的时候,笔者选择片段的内容进行教学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这样的过程中,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能够比较好地进行内化。整堂课上,学生的读书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通读、默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多形式、多遍读,而且,每一次读书,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阅读理解感悟,从核心问题“读了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展开,在谈“为什么”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和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特别是语言的感悟理解,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化,从中受到感染。

整节课,笔者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品读人物,深入了解刘伯承的“军神”气概,让英雄精神浸润孩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