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验测试岩矿鉴定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地质实验测试岩矿鉴定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张涛

62230119860508593X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支持性的地学领域,岩矿鉴定的目的是推动矿床学的深入探索。它基于矿物的种类、数量、典型化合物及矿石结构等方面来收集各种物理与化学数据,从而对整个成矿过程进行解析。本篇文献主要探讨了岩矿鉴定在地质矿产探测中的运用,首要任务是对其核心要素及其重要价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接着指出了目前在地质矿产调查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岩矿鉴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引言

指出地壳内形成金属和非金属资源的基本原理对于探测与开采这些物质至关重要且必要;而对这种基本原则的具体化理解则依赖于通过特定地点的数据来推断整个地区的潜在生成过程这一关键步骤——这就是所谓的“从点到面”的方法论思路。此外,鉴别出各种类型的石头及其内部成分的能力也同样非常有价值并被广泛使用作为揭示地下蕴藏的关键工具之一。 

1.岩矿鉴定在某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1.1样品01

样本01的观察结果显示了大量的金属元素如黄铜矿(占比大约15%)、黄铁矿(占比达20%)、磁铁矿(占比也达到15%)等,同时还有极少的铜蓝(仅占0.5% )及大量无色物质(占据总数的50%)。这些成分中的大部分是黄铜矿,呈现出铜黄色并以形状各异的小颗粒形式存在,尺寸通常小于0.02毫米,它们常常出现在黄铁矿或者脉石矿物的空隙处,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铜蓝,而磁铁矿则可能包含这种形态的黄铜矿,并且往往比磁铁矿更早地形成了。黄铁矿则是浅黄色且具有半自形到他形的粒子结构,平均直径介于0.001至0.1毫米之间,常见于脉石之中,也可以与黄铜矿或磁铁矿共存,并在磁铁矿内部形成一种不规律的形式,这使得黄铁矿的生成时间要稍晚于磁铁矿。至于赤铁矿,它的颜色表现为灰白带有蓝色和白色,强度上有着明显的非均匀性,平均直径可达0.03毫米,常被聚集在一起并填满脉石间的空间,部分情况下会取代磁铁矿的位置,同时也可能会留下少许灰色略带棕色的磁铁矿碎片,而在磁铁矿集群之间的缝隙里可以找到黄铜矿、黄铁矿的存在。

1.2样品02

在样品02的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一些金属矿物,包括黄铜矿(占约18%)、铜蓝(占约3%)、闪锌矿(占约11%)等等。在黄铜矿内部可以发现一些铜蓝的存在;而铜蓝则显示出深蓝色的反射颜色,具有强烈的不均匀特性,并带有火橙色的偏光效果,以不规律的方式散布在黄铜矿中,但并不常见。闪锌矿表现出的反射颜色是一种略带浅棕色的灰色,并且是以粒状的形式出现,具备均质性和轻微的白内反射,它的颗粒较大,而且裂痕发达,可能会出现在岩石中,也可能与黄铜矿一起占据了黄铁矿的裂缝空间,同时也可以看到由闪锌矿、黄铁矿组成的脉络结构,而在这些脉络中的闪锌矿颗粒会比较粗大,并在闪锌矿内部可以看到一些黄铜矿、辉铜矿的固溶分离产物,它们的大小约为0.05mm。此外,辉铜矿所展示出来的反射颜色则是灰白色带着蓝色调,拥有较低程度的不均匀性质,并以不规律的星点形式分散在闪锌矿和岩石当中,常常与黄铜矿共同出现,同时也展现出了较高的不均匀度。

2.岩矿鉴定地质矿产勘查中存在的问题

2.1岩矿鉴定的样品问题

尽管中国的相关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已达至高级阶段,但仍有部分样本收集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是由于管理的松懈和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的样本获取过程中存在的任意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一些样本因保管不当或者时间过长等原因造成损失或是失去其作为样本的功能。同时,大量的样本类型被反复使用,这也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

2.2岩矿鉴定的人才问题

再次,鉴于岩矿识别的技术专家相对缺乏,其原因在于这项工作的特殊需求很高,不仅需要相应的学科背景和测试技能,还需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耐力。因此,这个领域对人才的选择与培训设定了很高的标准。另外,由于薪资水平增长缓慢,职业晋升步伐较慢,这也加剧了人才流失及招聘困难的问题。同时,这种技术的短缺也会给产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2.3岩矿鉴定的鉴定问题

目前,岩石与矿物的识别存在的主要挑战在于实验室和现场检测之间的断层。许多地质学家、采矿专家及技术员在执行岩石和矿物的识别任务时,未能实现实验室和现场操作的一致性。原因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专注于户外区域的矿产资源探索和分析,很少花时间在室内做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尽管一些从事室内科学研究的人员有很多时间来进行岩石和矿物的识别实验,但由于缺乏对实际环境的理解,导致了这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岩石和矿物识别的准确性,也给整个过程带来了不便。

2.4岩矿鉴定质量的问题

在地质与矿物学研究中,对鉴定品质的要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许多新手刚刚加入工作团队,他们在应用理论知识于实践、掌握技能及遵循标准方面仍有不足之处,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表现。具体来说,可能出现的状况包括:鉴定流程的不规范化、对信息的整理不当、数据准确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最终会导致地质与矿物学的研究结果缺乏严谨性和工作人员的发展受阻。

3.岩矿鉴定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优化措施

3.1加强对岩矿鉴定人员的培养

鉴于其专业的性质与高超的技术难度,岩矿鉴定任务需要高度的专业素养和技巧能力,因此当前应加大力度提升从事该项工作的员工的教育及训练。这不仅包括初入行的新手,也涵盖了已有一定经验的技术员。如此一来,可以为他们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实操与理论应用框架,同时也能使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有机会对其已有的知识和技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强化,从而进一步稳固他们的专业基础。总之,对岩矿鉴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有效推动他们在知识理解和实际操作上的提高。

3.2加强岩矿鉴定技术人员之间的配合

为了完成岩矿鉴定任务,我们需要技术团队间的紧密协作。特别是对室内与室外的技术员来说,他们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它能显著提高岩矿鉴定的精确度及结论的可靠性。因此,这意味着室内工作人员应主动参加外部的地质调查总结,而外部员工也需向内部研究活动给予适当的支持。唯有如此,岩矿鉴定技术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才有可能确保整个流程的标准操作并保证最终的结果的正确无误。

3.3加强对岩矿鉴定的质量管理

对于关键性的矿物探测手段——岩石与矿物的识别工作来说,其品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优秀的品质控制主要是由研究所本身的管理能力和相关机构的严密监控来实现的。而对于岩石与矿物识别的监视管理,需要保证的是对其流程、成果、数据记录等等环节的监察,并需建立相关的审查机制以全面评估整个岩石与矿物识别的过程,从而保障了岩石与矿物识别的高品质。

3.4加强对岩矿鉴定信息数据的利用

在岩石与矿物鉴定的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及应用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到整个鉴别流程的严密性和结论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专业的手段来处理和解析收集的信息和鉴定成果,只有当这些结果满足了精准度要求且与其研究目标一致时才能被采用。简言之,盲目地依赖或运用岩石与矿物鉴定的信息是不允许的。

4.结语

根据两个光片样品的鉴定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该矿床是铜矿床,其中的矿石矿物有黄铜矿、辉铜矿、闪锌矿和铜蓝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上述矿物的次序来划分该矿床的成矿期次,并进一步分析该矿床的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晓娇,武慧珍,贾瑞娟.地质矿产勘查中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研究[J].西部资源,2023,(06):95-96+101.

[2]王磊.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勘查和深部地质钻探找矿技术研究[J].有色金属设计,2023,50(04):84-87.

[3]饶斌.浅析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J].有色金属设计,2023,50(04):108-111.

[4]尚云露.地质矿产勘查中综合物化探技术的运用探究[J].矿业装备,2023,(1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