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运行与稳定性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运行与稳定性分析研究

刘昭宏

广西电网玉林北流供电局平政供电所

摘要:随着能源结构调整与碳减排的国际趋势,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逐渐增加,引发了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变革。新能源接入带来了机遇,如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波动性大、不可控性强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以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低碳排放

引言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如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不断成为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新能源的不确定性和间歇性给电力系统运行和稳定性带来挑战。因此,对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的运行与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碳减排的全球趋势,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新能源接入是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纳入传统电力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为电力系统带来了许多机遇,例如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降低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安全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然而,新能源接入也引发了一系列挑战,由于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其产电能力对天气条件高度依赖,这可能导致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问题。其次,由于新能源的不可控性,如容量和负荷预测的不准确性,可能会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稳定性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人员需要探讨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分析其对供需平衡、电压和频率稳定等方面的影响。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调度策略和技术措施,以确保新能源与传统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推动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又需要解决新能源产生的挑战。通过深入研究与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电力系统运行与稳定性分析

2.1电力系统运行特点

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电力系统是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具有高度互联和相互依赖性,任何部分故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电力系统具有局部瞬时平衡和整体长期稳定的特点,需要保持供需平衡和频率稳定。电力系统还存在着电能无法储存的问题,即实时产生和使用需基本保持平衡,否则会导致系统频率波动。电力系统的负荷也具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受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同时,传统电力系统设备寿命长,投资建设周期较长,需要考虑长期规划与运行的协调性。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表现为复杂性、互联性、供需平衡、频率稳定、负载波动等特征,需要采取有效的调度和控制措施来确保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

2.2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态稳定性分析和动态稳定性分析两大方面,静态稳定性分析主要关注系统的稳态运行,通过潮流计算、灵敏度分析等方法评估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动态稳定性分析则针对系统的瞬时和暂态响应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暂态稳定性、动态稳定性和频率稳定性。在动态稳定性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潮流-动态耦合模拟、小扰动稳定性分析、暂态过程模拟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评估系统在面临外部扰动或内部故障时的稳定性表现,预测系统发生失稳或振荡的可能性,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此外,还有一些先进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如基于人工智能的稳定性评估、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等,为提高稳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2.3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新能源的接入可以减少碳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新能源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其产电能力受天气条件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电力系统供需平衡失调。其次,新能源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会增加系统运行的难度,影响系统的频率和电压稳定性。新能源与传统发电方式之间的不均匀分布和输出波动对系统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应对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这包括建立灵活的调度策略,优化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预测技术,提高储能技术的应用程度,加强电网调度和监控,以及推进智能化电力系统建设。

3.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

3.1供需平衡问题

供需平衡问题是指电力系统中供电与用电之间的匹配程度,对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新能源接入使得供需平衡面临挑战,因为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难以精确预测其发电量。这可能导致电力系统出现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为解决供需平衡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建立灵活的电力调度机制,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和自动调节设备,及时调整发电量;加强对新能源发电量的准确预测,提高预测准确性;同时,发展和应用储能技术,例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等,以弥补新能源波动性带来的供需不匹配问题。通过跨区域调度、搭建多能源互补系统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供应结构,实现供需平衡和系统稳定运行。

3.2稳定性问题

稳定性问题是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挑战,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具有不可控、波动性较大的特点,这可能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新能源的波动性可能导致系统频率和电压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由于新能源的间歇性,可能会导致电力系统在部分时间出现供应短缺或过剩的情况,增加系统发生故障或失衡的风险。为解决稳定性问题,需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优化新能源的接入方式,降低波动性,提高可预测性。加强电网调度和控制能力,实时监测和调整供需平衡,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间歇性的新能源,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平衡供需,提供备用功率。同时,开展智能化电力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利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通信技术,实现对系统的快速响应和灵活调节。

3.3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除了供需平衡和稳定性问题外,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还受到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可能受新能源接入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影响,进而影响系统的故障率和容错能力。新能源接入可能导致传统电力设备的调节能力下降,造成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变慢。新能源的地理分布不均匀也会加大输电量和跨区调度的复杂性,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为降低这些影响,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例如,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与控制,提高系统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同时,推进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优化系统运行方式,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调节能力。此外,加强跨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清洁能源互补发展,有助于减轻影响并提升整体系统性能。

结束语

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对供需平衡和稳定性提出了挑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灵活的调度策略、加强预测和储能技术应用,以及推进智能化系统建设。同时,还需关注其他影响因素,如可靠性和地理分布不均匀。通过综合应对这些问题,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竞,赵铁军,高小刚等.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资源灵活性不足风险分析[J/OL].中国电力:1-13[2024-03-04]

[2]兰天楷,孙华东,徐式蕴等.新能源低电压穿越主导的电力系统暂态电压失稳现象与机理[J/OL].电力系统自动化:1-18[2024-03-04]

[3]王小林,陈沛.新能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J].时代汽车,2024(04):135-137.

[4]李研.[J].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24,2(2).

[5]赖柏竹.新能源电力系统优化运行与小扰动稳定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