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交流效率  培养核心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提高交流效率  培养核心素养

罗学强

慈溪市蓝天小学  浙江慈溪   315300

摘要:

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有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严谨求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也就说表达与交流成为学生基于研究发表观点,质疑和倾听别人想法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科心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表达 交流 策略 核心素养

   在科学课上,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高探究质量,使科学探究更有效,这往往离不开课堂上的交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交流以其全员参与、优势互补、扩大交流、互启互鉴、主动探索、解疑破难、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独特功效,已成为科学探究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地组织交流,可以引发学生真正的学习活动,使科学探究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提升。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提高交流的效率,积极促进科学探究呢?

一、准确把握交流的时机

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许许多多的问题也正隐藏在这彩

色的画面和情景中。如果教师对问题的实质把握得不够,引导不力,让学生泛泛而论,则易使教学流于浮华,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把握知识本质,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适时发动讨论,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求知,形成技能。

1.在知识的关键处进行交流。

《科学》教材的各单元每节课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结构联系,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的关键处发动学生讨论,使学生头脑中的科学知识网络复活起来,为其提供支撑点,促使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探取新知,使原有的认识向前发展。

我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中,在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办法来比较水的多少时,展开交流讨论。这时有一个组的同学想起了以前用数格子比较叶子大小的方法,通过交流看法,该组同学想到了用同样的容器来比较水的多少的好方法。同时这个方法其实也为下面比较一瓶水与另一瓶水之间“多了多少”提供了支撑点。

2.在学生思路受阻、思维定势时发动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的思路被会阻塞,对具体问题不能进行灵活、合理的加工;有时受到原有思维定势的妨碍,对于新的问题缺少探索。这时候,教师就要发动讨论交流,力求学生用自己的力量理顺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我在教学《纸的观察》中比较两张纸的不同点时,发现许多同学的思路只局限于用手摸、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等以前学过的观察方法来进行观察。我及时发动交流讨论,让他们思考还有其他的观察方法吗?比比谁想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合适?通过组内交流,很快就有不少同学想到了用纸扇风比较、用嘴吹纸比较、用手掂轻重比较等方法,对纸有了更丰富的认识。这里的交流便让学生的思路一片开阔,让他们的观察探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在知识混淆和发生矛盾时进行交流。

在科学领域中,有许多貌似而质异的科学知识,当学生头脑中发生混淆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发动讨论交流,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动力。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很多学生常常认为重或大的物体一定沉,轻或小的物体一定浮,模模糊糊地感觉到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有关,而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探究与交流,则会让学生自己拨开云雾,发现已有认识的问题和缺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恰当运用表达交流的策略

1.全体参与,学会思考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的交流不应该成为喜爱发言学生

的专利,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集体交流,都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有发言的机会。首先每个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因此讨论前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过程,这是与人交流讨论的基础。如果没有自己思考的结果,在与别人合作的时候,只能人云亦云,充其量只是一个实践者,而不是一个探索者。其次要学会在讨论交流中思考,这是与人交流讨论的关键。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因为有些问题的闪光点往往并不是别人说的,而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偶然想到的,思维的火花有时一经点燃,便能燎原。而作为教师也应该把自己视作探究的一员,真正成为孩子们探究活动中的亲密伙伴,要深入到交流讨论的各小组里去,弯下腰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提出一些恰当的建议,从而创设一个自然、和谐的研究环境,使每个学生几近于感觉不到教育活动的存在——即无痕迹的教育。

2.充分展示,讲究方式

学生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个性的空间和时间,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展示探究的成果,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但我们也须注意开放的自由展示的目的不应只是为了展示。有的老师在组织交流时,常常喜欢让学生上来排成一条长队,一个接一个介绍。结果排在前边的同学介绍的时候,后边的同学往往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将要展示的东西上。这样的交流,虽然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却失去了交流的实际意义,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交流讨论可以采取共议的方法,这里的“共议”,是大家议——集体交流,也是议大家——各抒已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要求“共议”时要充分展示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思维碰撞。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正确表述自己的意思,及时指导他们整理逐步发展了的认识,不论是抓科学知识、讲探究能力,还是悟情感态度,都力求让每个学生通过展示交流都有不同的提高。

3.学会倾听,参与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表达与交流时学生应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

点和评议。所以课堂上教师应经常注意使学生养成一个倾听的习惯。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是这样做的:请展示的同学(小组)在上面讲,教师和其他的同学都在下面认真听,即使同学讲错了,也要认真地听。如果你对别人展示的成果有建议或疑问,可以举手提问交流。一个同学介绍完了再接下一个同学,如果有同样的成果就不再重复展示了。这样让同学们在倾听别人的意见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从而促进自己的思维,又节省了更多展示的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4.学会争辩,不断提升

首先要敢于挑战权威。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对别人说的探究结果提出质

疑,进行争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意见,哪怕是有许多不足的。因为每个学生的意见往往来自于他们的亲历活动所得,所以即使是一个错误意见的探究价值也常常要比一个正确的看法来得大。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我们的探究既要有证实的思想,也要有证伪的勇气。教师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鼓励他们常说“我有不同的意见……”,通过讨论和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实验现象和课本中描述的情景,大胆地利用自己观察得来的事实向书本和教师叫板。让学生既要相信课本又不迷信书本;既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引又不盲从教师。

其次还要敢于挑战自我。在交流之前,许多学生往往能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通过一定的讨论交流以后,他们会逐渐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时老师就要培养学生有“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想法,要敢于对自己得出的结果进行修改乃至全盘否定,使他们在听了别人的意见后能茅塞顿开,回过头来再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收获。使每个学生的认识都能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的不断冲突、修正的过程,从而产生认识上的升华,使学生实现别人对自己及自己对自己的提升。这样,交流讨论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学生才能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需要出发,找准切入点,合理使用并提高交流的效率,在探究过程中抓住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引发真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不断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