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3

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杨爱庆

南京市中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探析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我院(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治疗的AIS患者中选取124例,以抽签形式随机分组,对照组(62例+常规护理)、观察组(62例+常规护理+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分析组间应用价值。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护理人员知识水平、恢复情况、生活质量、满意度数值均较对照组更佳(P<0.05)。结论:AIS患者行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取得的效用较为显著,可推行和借鉴。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负性心理;满意度;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生活质量

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患病率仍持续升高,现阶段中老年体位主要患病人群,特别是60岁以上人群致死第二大因素。有关资料指出,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25%,居于全球第二名,最近几年成为国内致死第一因素,该症不均具备较高的发病率,其致残率也极高,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成为患者精神压力、家庭经济又一关键来源。最近几年,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在我国持续发展,我国各大医院发展均已较为成熟,但有关文献显示[1],并非医疗质量提高即可获取长期疗效,多类因素可影响患者具体疗效,如护理工作准确率和效率、环境、心理等,所以,本文认为单病种护理质量管理展开十分关键和必要。本文将单病种护理质量管理给予我院AIS患者获得了显著疗效,有效提高了患者治疗效果,同时使护理人员知识技能提高,现详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于我院(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治疗的AIS患者中选取124例,以抽签形式随机分组,对照组62例,男/女=35/27,年龄均值(43.24±12.46)岁,梗死位置:38例左侧,24例右侧;观察组62例,男/女=36/26,年龄均值(42.50±13.20)岁,梗死位置:40例左侧,22例右侧。组间一般资料分析(P>0.05)。

1.2方法

护理优质服务给予对照组,含(1)护理计划拟定:以入院时患者具体机体情况、病情为依据,对患者临床体征实施观察,并完善记录,而后与治疗方案、医生诊断结果结合,拟定护理对应个体化计划。(2)监测生理:密切监测各类患者生命体征,落实病人、病房至具体护理人员,以此监控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诱发原因,若察觉发病迹象或发病应与医生及时沟通[3]。(3)干预心理和健康宣教:将疾病基础知识详细讲解给患者及家属,明确发生该症的机制,了解主要诱导因素,着重强调护理工作的关键性和意义。与患者积极主动交流,掌握其当下心理,若察觉有极端情绪存在,应积极疏导和安抚,为鼓励患者可向其介绍成功治愈的案例,使之治疗信心增强,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4]。(4)康复训练:每日患者在床上小幅度训练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在早期训练基础上指导其运动,助力其关节活动,将活动其余小关节的方法演示给患者,告知患者尽可能尝试开口发音,利于语言能力逐步恢复,经训练各类极易手段强化患者记忆力[5]

于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包括(1)创建护理小组:组内含10名成员,选取科室主任1人认专家顾问,组长为护士长,其余8名成员为组员。组员负责护理实际工作、创建实际病历、整理收集资料,向组员、顾问提交,便于顾问、组长每月总结。(2)培训:培训组内成员关于单病种管理路径、护理路径、技能等,邀请顾问专业、资深护士长展开,强化薄弱知识。同时开展规范化培训,着重讲解自身任务,细化分解护理指标和护理目标,明确统计护理该病种的进度和流程[6]。(3)护理表格制:更改既往护理记录、口述进程,将记录形式更改为表格制,拟定进程表格,涵盖了患者有无并发症、回复情况、恢复运动能力情况、恢复语言能力情况等指标,填表每日记录,标记临床护理路径或患者病情的变异点,在变异点处修改护理计划或退出。(4)持续改进质量:月末实施工作总结,按时召开总结会议,明确质量控制的核心要素,护理工作重点持续改进,并对比国外先进指标与护理质量指标,分析差距,持续提升护理质量[7]

1.3观察指标

(1)护理人员知识水平:于第4个月、8个月、12个月考核科室护理人员6人关于AIS相关知识,考核内容涵盖了实际操作、理论知识,前者占40分,后者占60分,由权威专家拟定试卷[8]。(2)恢复情况:以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分值越高,恢复能力越好。以NHISS(卒中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分值越高,提示缺损越严重。以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越高,能力越强[9]。(3)生活质量:以生活质量量表评价生活质量,质量越好,分值越高[10]。(4)满意度:以自制量表调查满意度,含不满意(<60分)、比较满意(61~80分)、满意(>81分)三个等级

[11]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处理,定量、定性资料进行t、χ2检验,各表示%、(x±s),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知识水平

观察组第四个月(61.98±5.66)分、第八个月(1.98±5.66)分、第十二个月(74.15±6.29)分;对照组第四个月(61.82±5.58)分、第八个月(62.25±5.63)分、第十二个月(62.96±5.54)分;第八个月、十二个月,组间护理人员知识水平分析(t=4.321,6.301,P<0.05)。

2.2恢复情况

干预前,对照组FMA评分(37.48±19.46)分、NIHSS评分(20.05±3.35)分、Barthel评分(53.68±5.29)分,观察组FMA评分(37.13±19.74)分、NIHSS评分(19.20±2.89)分、Barthel评分(54.25±5.74分)分,组间数值分析(t=0.696,0.514,0.366,P>0.05)。

干预后,对照组FMA评分(75.21±8.07)分、NIHSS评分(5.40±1.12)分、Barthel评分(71.78±10.12)分,观察组FMA评分(90.09±7.11)分、NIHSS评分(3.39±1.06)分、Barthel评分(79.90±11.06)分组间数值分析(t=4.004,4.614,6.331,P<0.05)。

2.3生活质量

经干预,组间生活质量对比(P<0.05),见表1。

表1生活质量比较(x±s,分)

指标

观察组(n=62)

对照组(n=62)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躯体功能评分

42.32±11.23

61.32±13.45

42.27±11.17

50.32±12.60

情感职能评分

39.90±10.05

62.40±11.62

40.43±10.23

49.56±11.40

总体健康评分

42.51±10.52

59.27±11.34

42.31±10.61

46.23±10.41

社会功能评分

38.30±10.51

49.42±12.20

38.30±11.27

45.50±11.34

精神健康评分

42.40±10.08

56.32±14.30

42.32±10.29

49.54±13.92

生理功能评分

44.34±10.27

59.31±12.21

44.31±11.42

48.22±10.31

活力评分

46.48±10.25

57.42±13.39

46.57±10.18

53.41±12.23

生理职能评分

45.41±10.34

59.33±12.38

45.82±10.18

52.32±11.36

2.4满意度

观察组5例不满意(8.1%)、21例比较满意(33.9%)、36例满意(58.1%),满意度91.9%;对照组11例不满意(17.7%)、29例比较满意(46.8%)、22例满意(35.5%),满意度82.3%,组间满意度分析(X2=16.330,P<0.05)。

3讨论

AIS是因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脑血栓等原因对脑血管产生作用,使之狭窄或堵塞,供脑部血氧不足,使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神经正常功能丧失或缺损。轻者可见头晕,偏侧肢体麻木、行走不稳,重者可见活动障碍,难以语言表达,甚至可致死。通过系统治疗可缓解患者症状,但仍有后遗症,如癫痫、抑郁、吞咽困难、肢体活动障碍等,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单病种质量管理属医院标准化管理模式的一种,在单病种基础上管理全程医疗的一种方法。经选择医院内核心医疗质量具代表性的病种,全程管理其诊疗过程,结合临床路径,成为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强化管理医疗质量、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的关键手段。单病种护理质量管理现阶段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与医疗改革发展的趋势适应,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势在必行。有关资料显示,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可使病症治愈率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细化后,可使无效工作减少,效率提高。

本文将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给予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第八个月、十二个月护理人员知识水平、恢复情况、生活质量数值均较对照组更优,且观察组满意度91.9%较对照组82.3%高,即与常规护理相比,联合护理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效用。本文经控制AIS患者单病种护理的质量,评估护理危险因素、执行手段、早期康复等敏感性护理指标,将科学参考依据提供给创建与单病种管理适应的质量评价体系,让护理单病种工作更具时间准确性、完整计划性、阶段区分明确、重点明确,可使护理质量有效提升,护理工作有理可依,有章可循,防止盲目性工作时功效效率降低。经结合护理优质管理评价和管理单病种质量,护理期间可以患者、护理指标改变为依据持续改善质量,与一般优质护理相比,先进性更佳。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将优质护理进一步落实,逐步推荐从评价护理质量、评价专科护理质量、评价单病种护理质量的一个过程。单病种护理针对性特征更为明显,医患纠纷在我国频发,绝大部分原因是因后期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患者有病情加重情况出现,单病种护理模式更具针对性,可提高护理效果。本文经开展单病种护理质量,患者预后显著改善,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储备专业知识情况,使之从容应对护理复杂多变的工作,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治愈进程加快,生活质量提高,满意度提升。

综上可见,AIS患者行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获得了显著疗效,可推行。

【参考文献】

[1] 沙薇,虞妹,王稳,等. 以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护士进修杂志,2023,38(4):342-345.

[2] 沈玉波,吕晶. HFMEA模式干预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护理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126-129.

[3] 郭斌艳,韩莉,聂贝贝. 需要层次理论指导下的术后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3,29(9):1249-1254.

[4] 叶和莲,闫立萍,刘青,等. 基于循证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J]. 循证护理,2023,9(11):2017-2022.

[5] 虞亚蔚,顾玉慧,张学梅,等. 设立急诊护理组长干预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中的效果分析[J]. 循证护理,2023,9(4):690-693.

[6] 钟丽红,黄秀丽,朱婵燕,等. 基于循证的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2023,34(2):263-267.

[7] 苏瑶,潘盼,曾令芳. 以护士为主导的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影响[J]. 现代医药卫生,2023,39(7):1228-1232.

[8] 贾玎玲,张惠玲,董颖. 围术期标准化护理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标准化,2023(6):233-238.

[9] 刘媛军,张娟. 替罗非班治疗超出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要点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7):847-849.

[10] 张益香,李素文. 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及静脉溶栓用药时间的影响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2023,27(21):7-9,75.

胡敏. 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护理质量管理实践探讨[J]. 全科护理,2020,18(3):3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