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3

高校学风建设研究进展

杨浩东,王靖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学风是学习过程中群体呈现的精神风貌和氛围的总和。高校的学风建设及路径的优化,对高校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针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研究进展成果有限,研究结果不够深入,研究对象单一,缺乏各大高校之间,尤其国内外典型高校之间的对比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就目前高校学风的建设研究现状及进展展开综述,旨在为后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现代化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目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形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需要也与日俱增,学校不仅仅要传递技术文化知识,更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和思想政治的引领。其中加快并完善高校学风建设,是培育高素质优秀人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保证。但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学风建设差异性巨大、对学风的认知情况参差不齐,面向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学风建设的研究也寥寥无几。故本文从学风的历史源流、高校学风现状分析、高校学风建设研究三个方面对近年来高校学风建设与推进的研究做整体的综述,望为后来者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一、学风历史源流

(一)中国古代学风思想

中国古代有着许多优秀且经典的学风教育思想。历代先贤大儒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潜心研究,提出了“自强不息”、“天道酬勤”、“诚信笃实”、“知行合一”等诸多丰富多彩且灿若星河的学风教育思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起源之书《易经》所提及并流传千古的学风思想。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核中又包含了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百折不饶等诸多内容,清华大学也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以教育学生。在《礼记·中庸》中则明确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学风要求。《论语·为政》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学习与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同样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告诫弟子要:“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提出了诚信笃实的学风要求。到唐代,韩愈写下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千古名句,提示诸位学子要勤勉刻苦,横学渐进,这与目前时代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思想不谋而合。毛泽东主席通过《实践论》系统阐明了认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知行合一一直是中国文人学子所倡导的学风。

(二)西方教育学风理论

西方基本从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开始,开创了学习理论流派众多的繁荣景象,主要的理论流派可分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教育理论、终身学习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个[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的自由、自尊、价值、选择和责任,并研究人的友爱、创新、自我、自我实现等问题[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轻松自由之风中推动自我的实现。社会学习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由阿尔伯特·班杜拉为主要代表人物提出,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框架,提出社会学习是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理论的综合过程[3],并认为“行为、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是相互联结着起作用的决定因素”。终身学习教育思想是由于教与学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九六五年由保尔·朗格朗所提出,其主要思想涉及学会生存、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并提出终身学习是“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被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4]”。

西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属于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体现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采用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来建构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原有的学习结构,鼓励开展协作学习、实施情景教学并且十分注重社会文化对学习风气与习惯所影响的机制[1]

(三)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

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思想根基与精神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在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继承发展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发扬光大。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有过经典的阐释:“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5]”陈寰在其对中国共产党的学风建设研究中指出[6]:学风的要义是实事求是,对主观主义的学风加以批判,崇尚理论知识联系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同时在提到马克思主义学风总是随着时代变迁具有不同特点与要求。

二、高校学风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的学习作风,是影响高校学风的重要部分,涉及学生自身对班级、老师和学生的态度以及整个高校的学习氛围,以及他们对待学习的行为取向等[7]。在新的时代中,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准确的把握到新时代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文忠菊[8]则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对该校大一至大四共6645位学生进行了随机分层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9

5%不会出现逃课、早退、迟到的现象,但大三、大四的学生,迟到和早退的比例则上升到16.3%和33.58%;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分析显示出,大三大四的同学抄袭率达到9.24%和12.31%,而大一大二的抄袭率则很少;对于学习动机的调查提示,大三学生中有3.44%的同学在漫无目的的学习,到了大四,这个比例上升到7.69%

不同学校之间学风建设的比对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项以福建省不同类型的多所本科院校共56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显示,有29%的学生是由于个人自律不严导致迟到、早退、旷课,其次为占比22.9%的同学认为对所学专业或课程不感兴趣,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占比为13.4%;自习天数的调查结果提示一周内能主动参与自习的学生接近90%,其中一周主动仔细5天以上的同学总体占比为15.86%,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学风情况整体良好[9]

在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多媒体的应用在高校依然普及,如何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创新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是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赵寒梅认为教育信息化在学风建设中具有优势和前瞻性,可以使教育教学工作前置,让管理和教学更具有计划性[10]

除了大专与本科生以外,研究生的学风教育建设问题往往更加突出。胡春等[11]对1982-2019年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个数据库中以研究生学风为主题的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统计,发现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和行为因素影响研究生的学风。其中排在前5位的是:校园环境、能力、道德、学术行为和个人动机。

三、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构建清新良好的的学风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工作之一。如何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秀的宿舍、班级、校园学习氛围、建设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成为各大高校面对的难题之一。

(一)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项面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研究均提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校园文化的重塑、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转变均对推进优秀学风的建设有积极的左右[12]-[13][14][15][16]。刘月等[17]从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视域下对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探析,认为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方面,教学治疗不高,榜样引领作用不明显;学生方面,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校方面,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厚。

(二)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的探究

王焰新则认为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必须要“严字当头”。其认为高校教育贯穿其中的就是教风学风问题。高校要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必须严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严守扎根中国的政治方向,严守端正自律的学术规范,严守育人自育的辩证逻辑[18]

刘亚楠等人[19]立足于“德、智、体、美、劳”五维,在“五育并举”的视域下对高校二级学院学风建设工作体系的路径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育德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劳育淬炼”的教学理念与学风建设路径优化方案。

当前网络的发展趋势以及大信息时代到来将给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工作所带来的新挑战和契机,王杰[20]在在其对高等教育学风建设研究方向的探索中认为,应利用网络的工具做好对本科生学习的指导工作并要强化学校对沉迷网络学生的教育管理指导他们合理地利用智能工具以及在学校形成良性的网络文化环境以助力推动高等院校研究生学风建设工作

校园文化的构建对营造良好清新的学风同样有着推动作用。两项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构建的研究显示,加强大学寝室文化的建设和利用高校图书馆朗读亭举办朗读推广活动均对优良的学风建设有着推动作用[21],[22]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学风研究的整理发现,各大高校都意识到优良学风对教育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本文也发现,目前国内对学风构建的研究大多以学生为调查群体,往往遗漏了高校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等群体。其次目前的研究大多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结果及更加深入的数据分析,同时少有研究能够对比中西方不同高校之间的学风构建框架及路径。笔者相信,随着各大高校对学风建设认知的不断加深及研究的日益深入,目前的诸多遗憾会被逐渐填补及完善。

作者简介:杨浩东,男,河南推拿职业学院康复系,助教。

参考文献:

[1]赵葵萍.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大学,2017,96-106.

[2]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8.

[3][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李伯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10.

[4]吴遵民等.现代终身学习论:通向“学习社会”的桥梁与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16-34.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13.

[6]陈寰.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学风建设研究.博士论文.中央财经大学,2015,28-33.

[7]何琳煜.“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初探[J].现代交际,2021(07):184-186.

[8]文忠菊.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西部学刊,2021(01):19-21.

[9]周文.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学风建设[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9(06):100-106.

[10]赵寒梅.教育信息化在校园学风建设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2,51(02):242-243.

[11]胡春,刘传,周慧琴.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生学风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101-109.

[12]文忠菊.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公关世界,2020(22):107-108.

[13]蒋明钊.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研究[J].南方论刊,2021(01):110-112.

[14]王瑛.校园学风建设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J].文化产业,2022(08):153-155.

[15]吕修军.基于新型生校关系的学风建设研究——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永嘉学院为例[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Z1):59-61.

[16]许琰,孙立山,熊杰.浅析大学学风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1(46):49-52.

[17]刘月,陈振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6):37-38.

[18]王焰新.严字当头: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探索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03):4-9.

[19]刘雅楠,雷彬,宋卫信,柯发辉.“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二级学院学风建设工作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2(16):144-146.

[20]王杰.网络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0(Z2):106-109.

[21]谷伟夺.加强寝室文化建设促进学风稳步提升[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38(04):68-70.

[22]马艳芳.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朗读亭参与校园学风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1):33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