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重要地理分界线”分析气候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依托“重要地理分界线”分析气候教学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陈家镇中心学校     熊跃杰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分界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助于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也为区域规划、资源管理、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初中生学习这些“枯燥”的地理知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本文以粤教版八年级下册“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为例,分析地理教学中气候相关的教学方法,以供教育同仁借鉴。

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在我国,有很多“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比如:“一、二阶梯界线”“二、三阶梯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限”“降水量和干湿区分界线”“自然区内部界限”等等。这些“标志性”的分界线浑然天成,对于我们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我们将“秦岭—淮河”作为“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但是很多人习惯于以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划分“南方”或者“北方”,比如:江西人会习惯称呼自己位置以北的区域为“北方”。为了避免这种概念混淆,还要从源头理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仍然以“秦岭—淮河”一线为例,秦岭,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秦岭。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广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借助这些“特殊”的分界线研究我国的地形、地貌、气候等相关知识,容易形成对应的“板块概念”。

二、不同的地理分界线与对应的气候

众所周知,气候与纬度、海拔、地形等诸多因素相关。即便是处于低纬度的高原,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美国西部高原、南美玻利维亚高原的气候也各不相同,尤其是我国的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而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很多地方常年冰雪覆盖,反而和极地气候有类似之处。

另外,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对于气候的形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说狭义的“秦岭”,这座巨大山脉起到了阻隔热量传输的作用。在炎炎夏季,横亘东西的秦岭阻挡了南方的暖湿气流,使得山脉北侧的温度明显低于南侧。在冬季,秦岭同样发挥了屏蔽作用,有效阻止了北方寒冷干燥气流的南下。由于秦岭的阻滞作用,南坡平均降水量超过800mm,降水量远远超过北坡。从气候带垂直分布来看,两者同样差异较大,南坡有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等。北坡仅有4个气候类型,缺少了亚热带。由此看出,秦岭的存在使其南北两侧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三、在“旅行”途中学习地理气候知识

众所周知,地理相关的知识具有分布面积广,地区差异大等特点。即便成年人也有未曾亲眼所见的气候类型,比如:在北欧和新西兰等地的峡湾地形,我国就没有分布。因此,学生学习气候相关知识的时候,同样受到个人认知能力的限制。单纯依靠文本,也只能做到“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南方的学生向往北方的冰天雪地。北方的学生想在海南冬天的树荫下漫步。

因此,我们可以“带着大家去旅行”,借助“第三只眼”去学习地理知识。纪录片——《大秦岭》分别从地理、自然、历史、文化四个角度展现大秦岭地区纵横数亿年的地球生命尺度,记录秦岭珍贵的物种与生灵,回溯秦岭数千年的历史政权变革,探寻从秦岭孕育而出的传统文化之根,并通过“纪实拍摄+历史再现+地图动画”等艺术形式,系统呈现自然和人文视角下丰富绝美的秦岭,阐明保护秦岭生态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选取地理相关的桥段,从天空俯视,在峻岭中观察,听泉水叮咚,看白雪皑皑,就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记忆更形象,也能将气候形成的原因说得头头是道。这样才能真正学会、学懂,并且能够活学活用。

四、“跟着”古诗词探究气候知识

初中学生已经学习或接触了大量的古诗词,透过这些文字,能让人感悟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的是北方深秋夜晚的景色,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到那种寂静、寒意十足的秋色。同样,在学习“重要地理分界线”一节内容时,学生们对贺兰山相关的知识也感觉遥不可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是宋代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中最经典的一句。这首词很多学生耳熟能详。有关贺兰山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神骏如龙,凝眸处,山横天半。”“贺兰山下阵如云”“贺兰山便是戎疆”“贺兰山下果园成”,学生们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古代人“喜欢”描写贺兰山呢?其原因在于:在我国古代的几个大山中,没有一座山像贺兰山那样几乎一直处于战争的状态中,由于贺兰山山间有着贺兰口,苏峪口等几个出口,数个东西向山谷,因此贺兰山是东西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从诗词开始,我们讲解贺兰山与气候(尤其是北方)的关系。一般认为,贺兰山是喀喇昆仑山的余脉,从狭义角度分析贺兰山绵延250余千米,东西宽16—25km,面积7100余km²。贺兰山的存在对于我国的气候有着重要影响。首先,作为重要地理分界线,贺兰山成了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它的存在有效阻挡了西北的高寒气流,以及东南季风潮湿气流的西进。同时,贺兰山有效减弱了西伯利亚强冷空气的动力,对于腾格里沙漠起到了很好的遏制作用,是宁夏平原绿洲最佳屏障。夏季,贺兰山有效抬升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输送的水汽,从而形成强对流天气,降水量有显著增加。反观冬季,贺兰山阻挡了西北寒流的入侵,使得宁夏平原冬季相对更加温暖。因此,贺兰山对宁夏地区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尤其是气候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引入不同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去分析重要地理分界线,并以此为基础对气候的相关知识开展探究式的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