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中医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

于航

淮安市中医院,江苏 淮安 223001  身份证号码: 320802199606052027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及机制。通过分析中医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对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护理;心血管疾病;辅助治疗;作用机制

引言:

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中医护理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一、中医护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概述

1.1 中医护理的概念和特点

1.1.1 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

中医护理是指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进行护理的一种医疗模式。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中医护理中,护理对象被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不仅关注病灶部位,更注重整体调养和平衡。

1.1.2 中医护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范围

中医护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脏腑调理: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脉,是人体的“君主”,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中医护理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保持心脏的正常功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情志调理:中医强调情志对心脏的影响,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护理通过调整情志,保持情绪平衡,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缓解心血管疾病的症状。饮食调养:中医护理重视饮食对心脏健康的影响,提倡根据中医脏腑学说选择适宜的食物,避免过食油腻、高糖高脂食物,有助于控制血脂、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1.2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特点及治疗现状

1.2.1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以心脏、血管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多个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易发生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心脏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也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

1.2.2 传统治疗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传统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药物治疗的副作用:部分心血管药物可能会引起消化道不适、肝肾损害等副作用,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手术治疗的风险:心血管手术风险较高,不适用于所有患者,且手术后恢复周期较长,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挑战。介入治疗的限制:介入治疗虽然可以缓解心血管病变,但术后并发症风险仍然存在,且治疗成本较高,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承担。

二、中医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

2.1 中医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中的重要性

2.1.1 中医护理在心血管康复期的作用及意义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康复期间,中医护理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调畅,从而促进疾病康复。中医护理通过针灸、推拿、艾灸等手段,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脏功能,缓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加速康复进程。此外,中医护理还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的压力,而中医护理在康复期间可以通过中药调理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增强康复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2.1.2 中医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不适与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中医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首先,中医护理强调疾病的防治,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帮助心血管疾病患者改善身体状况,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复发的几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其次,中医护理还注重平衡身心,通过调理气血、舒缓情绪,缓解病痛带来的焦虑和烦躁,让患者心情舒畅,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生活质量。

2.2 中医护理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2.2.1 中医护理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管理中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密切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中医护理在管理这些风险因素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疾病的根源调理,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帮助调节人体内脏功能,改善体质,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例如,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等指标,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2.2 中医护理在心血管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心血管健康教育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而中医护理在心血管健康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注重平时调养,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些都对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护理可以通过普及中医养生知识,教导人们如何根据自身体质调整饮食、作息,如何运用中医方法调理身体,从而增强体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作用机制探讨

3.1 中医护理调理心脏功能及血管状态的机制

3.1.1 中医护理对心脏功能的调理作用

中医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之一,主管血脉,对血液的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护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心脏功能进行调理,帮助心血管疾病患者恢复或改善心脏功能,减少相关症状。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功能,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从而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针灸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心脏的血液循环,增加心脏的供血量,改善心脏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提高心脏的整体功能。

3.1.2 中医护理对血管状态的影响机制

除了对心脏功能的调理,中医护理还可以对血管状态进行调节,改善血管的功能和状态,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医认为血管的状态与气血畅通息有关,血液循环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心脏的供血情况。中医护理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经络气血的畅通,调和阴阳,使血液流通顺畅,避免血液凝结、淤滞,降低动脉硬化等问题的发生。另外,中药治疗中的一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改善血管的弹性和通透性,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血管阻力,有助于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3.2 中医护理调节情绪与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中医强调情志与脏腑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因素对心血管健康有重要影响。中医护理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调和心神等途径来影响情绪,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针灸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调节脏腑功能和情绪状态。通过针灸治疗,可以舒缓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情绪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

四、结论

中医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并对心血管健康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中医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小玲.中医护理管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9):76-77.

[2]李希玲.中医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6,38(02):292-293.

[3]赵娜娜,王一功,于宗光.中医护理对提高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2):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