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徐新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护理过程及其重要性。院前护理作为紧急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迅速评估与稳定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病情观察与记录、安全转运、心理支持以及与医疗机构的衔接等多个关键环节。本文强调了急救人员在执行这些护理任务时,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的分析和解答旨在提高急救人员对内科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护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以提升急救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内科;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急救体系的日益完善,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护理已成为紧急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院前护理不仅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更是后续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护理过程,分析其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以期提高急救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患者的生存率。

一、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流程

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是紧急医疗服务中的关键环节,涉及多个方面的护理要点,需要急救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1.迅速评估与稳定病情

重要性:在院前急救环境中,时间紧迫,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评估是首要任务。急救人员需要迅速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症状及病因,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实施策略: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做出初步判断。对于危及生命的症状,如心跳骤停、严重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如心肺复苏、吸氧等,以稳定患者的病情。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意义: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内科急危重症患者至关重要。呼吸道梗阻可能导致窒息和缺氧,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

方法:确保患者的头部和颈部处于合适的位置,以便呼吸道畅通。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头后仰、抬下颌等开放气道的措施。同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发生。对于需要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熟练掌握呼吸机的使用技巧,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1]。

3.建立静脉通道

目的:为了快速给药和补液,应尽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这对于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操作: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和置管操作。在穿刺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同时,确保输液和用药的顺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药物剂量。

4.病情观察与记录

要求: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意识、呼吸、心率、血压等,并做好记录。这有助于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具体措施:使用监护仪等设备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措施等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5.安全转运

要求:在转运患者时,应确保转运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因转运造成的二次伤害。

措施:使用合适的担架和转运设备,确保患者平稳、安全地被转运至医疗机构。同时,与接收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进行沟通,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6.心理支持

必要性:面对急危重症,患者及其家属可能会感到紧张和焦虑。适当的心理支持有助于缓解其焦虑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方法:急救人员应保持冷静、耐心和同理心,与患者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通过安慰、解释等方式,减轻其焦虑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7.与医疗机构的衔接

重要性:与接收医疗机构的紧密衔接有助于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措施:在转运患者前,急救人员应与接收医疗机构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同时,将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等信息详细告知接收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以便其做好接收准备。

综上所述,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涉及迅速评估与稳定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病情观察与记录、安全转运、心理支持以及与医疗机构的衔接等多个方面。 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急救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院前护理服务,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的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1.病情判断失误

原因:这通常是由于时间紧迫、信息有限或患者症状不典型导致的。在紧急情况下,急救人员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料来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影响:病情判断失误可能导致急救措施不当,延误治疗时机,甚至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应对策略:急救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专科理论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同时,采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如便携式心电图机、血糖仪等,以辅助判断病情[2]。

2.转运延误

原因:转运延误可能由交通拥堵、转运设备不足或转运流程不合理等多种因素造成。

影响:转运延误可能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增加病情恶化的风险。

应对策略:合理规划转运路线,选择最短的路径和最快的交通方式。同时,增加转运设备的投入,确保有足够的设备可用。此外,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转运并得到有效治疗。

3.患者家属沟通不畅

原因:这可能是由于急救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存在语言障碍、情绪紧张或信息传递不清等原因造成的。

影响:沟通不畅可能导致家属对急救措施产生误解或不满,进而引发纠纷,影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对策略:急救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解释病情和急救措施。同时,保持冷静、耐心和同理心,理解家属的焦虑和担忧,并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

4.医护人员配合不默契

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医护人员之间缺乏默契或沟通不畅等原因造成的。在院前急救中,医护人员需要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急救任务。

影响:配合不默契可能导致急救措施执行不顺畅,影响急救效果[3]。

应对策略:通过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之间的默契度和配合能力。同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急救措施能够迅速、准确地执行。此外,定期进行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5.急救物品、药品及器械使用不当或准备不充足

原因:这可能是由于急救人员操作不熟练、设备维护不当或物资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

影响: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急救现场出现混乱,影响急救操作的顺利进行。

应对策略: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操作培训,提高其设备使用技能和熟练程度。同时,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此外,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确保急救物品、药品及器械的充足和正确使用。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与护理中的常见问题涉及病情判断、转运、患者家属沟通、医护人员配合以及急救物品、药品及器械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

三、结束语

通过对内科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护理的详细分析和解答,本文强调了迅速评估与稳定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病情观察与记录、安全转运、心理支持以及与医疗机构的衔接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性。这些措施的有效执行需要急救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急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们相信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护理将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洪波.内科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原则及流程[J].人人健康,2023,(27):56-57.

[2]王春红.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9):52-53.

[3]费小杰.急危重症心内科护理学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1):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