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规划的方向与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3

高标准农田规划的方向与实践探索

徐通1,2

(1.中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咸阳,712100; 2.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710075)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标准农田规划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高标准农田规划的主要内容,分析了高标准农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提高农民参与度等应对策略,并对未来高标准农田规划进行展望,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高质量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规划;实践;探索;展望

高标准农田指的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1]。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截至2020 年,我国已完成 8 亿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十四五”末建成 10.75 亿亩高标准农田,到 2030 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2]。随着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如何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成为一项重要课题。高标准农田规划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实践焦点[3]

高标准农田规划是指在现有农田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实现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产高效的目标[4]。它不仅包括土地整治、水利建设、道路布局等传统农田建设内容,还涵盖了生态修复、土壤改良、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要素[1]。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还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然而,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规划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农田生态系统脆弱,土地退化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用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高标准农田规划还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支撑不够、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5-7]。因此,探索高标准农田规划的方向和路径,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策引导、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高标准农田规划的方向和策略。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农田规划实施路径。同时,文章还将对高标准农田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政策引导与规划布局

政策引导在高标准农田规划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要加强规划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和优先方向。

在规划布局上,要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通过统筹规划,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标准农田规划实施的重要动力。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研发和推广适合当地的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

同时,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等的实时监测和智能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高标准农田规划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同时,要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节能减排。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四、社会参与与多元投入

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实施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多元投入。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规划和建设过程。

此外,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方式,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

五、具体规划与实施策略

(一)土地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整治是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基础工作。这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建设等措施。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灌溉排水系统等,确保农田的正常运行和高效生产。

(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在高标准农田规划中,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要采取多种措施,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农田生态修复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三)科技创新与智慧农业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标准农田规划实施的关键。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和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要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高标准农田规划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相结合。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同时,要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

(五)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是高标准农田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等方式,为高标准农田规划实施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六、高标准农田规划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高标准农田规划不仅是一项农业工程,更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其实施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促进农业现代化

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实施,通过土地整治、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智能和可持续,推动了农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升级。

(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实施,使得农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这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三)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实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增强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了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四)增加农民收入

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一方面,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农业收入;另一方面,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七、高标准农田规划的挑战与对策

虽然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制约了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实施效果。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高标准农田规划的投入力度,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来。

(二)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标准农田规划实施的关键。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和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加强智慧农业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三)提高农民参与度

农民是高标准农田规划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应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指导等措施,提高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同时,加强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八、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高标准农田规划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土地整治、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与智慧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推动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展望未来,高标准农田规划应更加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为我国高标准农田规划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还应关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全球性挑战对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影响,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和措施。

总之,高标准农田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规划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我们相信能够推动我国高标准农田规划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本论文由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科研项目“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陕西地建-西安交大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及分区方法研究”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1] GB/T30600-2022,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2]《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3]张凤荣. 基于地学条件分析的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工程设计.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3, (10): 11-15.

[4]马婷婷,张志翱.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研究——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鸿城合意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23.

[5]李向利. 甘肃省高标农田视域下生态型农田建设技术研究及理论探析. 农业工程技术, 2023, 43 (23): 35-36.

[6]吴桂蓉.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分析——以平和县为例. 价值工程, 2022, 41 (33): 18-20.

[7]闫东浩. 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思路探讨.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2, (11):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