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塑造新时代乡村风貌特色的内在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3

探寻塑造新时代乡村风貌特色的内在机制

周全

342622198607151970

摘要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是共同塑造农村地区独特的乡村风貌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探讨了政策制度、经济激励、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内在机制对乡村风貌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案例分析揭示了犁桥村、大岗村和小岭村在风貌保护与利用与促进村庄产业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统一规划、文化创新、环境监管等改进措施,为乡村风貌特色和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策略。

关键词:乡村风貌   产业发展    村庄治理

引言:乡村风貌特色在提升乡村吸引力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地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特色鲜明的乡村风貌能够吸引游客,提升地方形象,激发经济活力,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很多乡村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努力通过一系列内在机制,打造新时代下的乡村风貌,以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影响乡村风貌元素

山水田园的自然地理格局、村落传统肌理和特色建筑、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都是影响乡村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很多农村地区依山傍水的自然格局、春节时的龙灯舞、传统的手工编织等,这些元素为当地乡村风貌增添了独特色彩。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也是分析的重要方面,很多农村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以三产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和地方农旅富民战略,农业农村全面兴起,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农村产业发展方向的转变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乡村风貌的转型升级[1]。最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是评估乡村风貌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极大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村庄治理的现代化和村民参与意识的增强,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乡村风貌的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使得乡村风貌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

二、塑造新时代乡村风貌特色的内在机制

(一)政策与制度机制

塑造新时代乡村风貌特色中,政策与制度机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一框架下,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土地利用与规划政策以及文化保护与传承政策是三个关键领域。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致力于全面提升乡村的发展水平,这一政策重点在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农村综合效益,同时注重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通过引入新技术和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该政策还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条件,使得农村村庄更加宜居宜业,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和经营农村。土地利用与规划政策在乡村风貌塑造中同样重要。这一政策旨在合理规划土地使用,保障农业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保护。通过科学规划,重点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证了农业农业全面发展的空间载体,保证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避免无序开发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此政策还鼓励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发展元素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政策是维护和发展乡村特色的重要方面。此政策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古村落的修缮、传统节庆的保持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播等。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乡村旅游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此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乡村特色风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

(二)经济激励机制

在新时代乡村风貌特色塑造过程中,经济激励机制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一机制主要涵盖了产业扶持与转型升级、旅游开发与乡村经济以及市场导向与资本投入三个方面。产业扶持与转型升级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石。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引入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除了农业本身,还注重发展与农业相关的辅助产业,如乡村旅游、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等,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3]。旅游开发与乡村经济的紧密结合,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修复和保护传统村落、古建筑以及推广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和文化,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也促进了当地手工艺品、农产品等的销售,提升了乡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市场导向与资本投入是经济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资本投向乡村经济领域,特别是对那些有助于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投资。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本流向,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资本的有效投入不仅能够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水平,还能促进当地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为乡村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三)社会文化机制

在乡村风貌特色塑造的过程中,社会文化机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教育与培训提升以及社区参与与治理等方面。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是社会文化机制的核心。乡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古建筑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修复古建筑、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技艺传授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保留了乡村的历史记忆,也加强了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为乡村的文化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教育与培训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另一个关键环节。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升其参与现代农业和乡村发展的能力。这包括农业技术培训、乡村旅游服务培训、传统手工艺培训等。通过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村民参与与治理是塑造新时代乡村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通过村民自治、村民讨论会等形式,使村民在乡村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这种参与不仅包括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的参与,还包括对乡村文化活动、节庆组织的参与。通过参与,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得到增强,为乡村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生态环境建设机制

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在乡村风貌特色塑造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一机制涵盖了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等关键领域。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地方在这方面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推广绿色农业实践和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上。实施绿色农业,意味着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采用生态友好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以及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此外,加强对森林、河流、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既保持了生态平衡,也为乡村提供了更加美丽和健康的自然环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在这方面的工作包括改善农村的水质和空气质量,妥善处理生活和农业废弃物,以及推行节能减排措施。通过这些环境治理措施,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也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将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如民宿经济、庭院经济,田园综合体等,既保护了原生态风貌,有在经济活动中提升了整体品质,带动了当地经济。休闲农业的推广,如果园采摘、农场体验等活动,不仅提供了游客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额外收入来源。这些活动在满足城市居民追求自然和休闲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发展[5]

三、乡村风貌特色塑造的实践案例分析

为了探寻塑造新时代乡村风貌特色的内在机制,本文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分别是白马村、石梁村和大岗村。这三个村庄分别展示了村庄在乡村风貌特色塑造方面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与挑战、以及改进措施。

(一)成功案例分析

犁桥村是安徽铜陵市义安区的一网红村庄。村庄位于沿江圩区,水系丰富,村庄依水而建,乡村风貌和产业主要结合水做文章。位于明塘南岸石桥钟是犁桥村的中心村,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塑造了一个以江南水乡村风貌为特色的村落,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吸引了大批游客,促进了明塘北岸犁桥水镇的文旅乡村建设,犁桥水镇整体风貌尊重村庄原来肌理,依水而建,以水为骨架,建筑风貌突出江南水乡特色,效果突出。另一特色就是很多乡土文化,如民间剪纸、民俗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传统手工艺等融入村庄建设中。犁桥村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将自身的乡土文化传播给外来游客,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和文化自信。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突出自身环境风貌和文化优势,吸引项目投资,在运营中坚持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乡土特色和文化,使乡村风貌塑造和乡村产业发展融为一体。

大岗村是安徽合肥市庐江县一个以旅游为主的近郊村庄。村庄位于庐江县冶父山镇,是冶父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靠近庐江城区的一个近郊村庄。大岗村以山林型风貌特征为主,村庄散落在低山缓丘中,因靠近城区和景区,村庄优势十分明显,项目多,发展快。但在整个村庄建设和运营者,十分重视特色风貌的保护和利用,虽是近郊村,土地利用价值高,但没有大拆大建,积极利用各个村庄所在环境和风貌特征,建设独具江淮风貌特征的小景区、民宿、庭院经济等,依山环林,远可望城,近可观山。大岗村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大拆大建,破坏村庄传统风貌,通过环境整治、特色乡村风貌塑造、产业导入等,实现了村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打造出近郊乡村的特色发展之路。

小岭村是安徽宣城泾县一个以文化传承和乡村旅游为主的特色村庄。小岭村位于泾县丁家桥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庄,青弋江穿村而过,村庄沿山谷带状分布,这里是宣纸的发源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岭村将山水风貌和文化传承在放在村庄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村民建房依山就势,就地取材,石、木、竹依然是主要建筑材料或装饰材料,建筑风貌凸显皖南地域文化,青山绿水中的乡村风貌十分有特色。小岭村村庄风貌另一特色就是把宣纸文化、制作技艺展示等融入村庄微环境塑造中。小岭村的成功之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重视自然风貌格局的保护和塑造,同时,把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融入环境改造和风貌特色建设中,既显现皖南特点,更突出文化对风貌塑造的重要性。

(二)存在问题与挑战

尽管各地在乡村风貌特色塑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乡村风貌特色塑造主要由各个村庄自主实施,缺乏上级部门的统一指导和协调。这导致了一些村庄的规划缺乏统筹性和协调性,甚至出现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例如,一些村庄为了环境提升,盲目模仿周边甚至隔壁村庄的建设项目,而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这不仅降低了乡村的吸引力,也增加了乡村的运营成本和风险。乡村风貌特色塑造重视了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忽视了乡土文化的创新和活力。一些村庄的乡土文化呈现出僵化和封闭的状态,缺乏与时俱进和与外界交流的能力。例如,一些村庄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节庆只是机械地重复和展示,而没有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进行改良和创新。这不仅削弱了乡土文化的影响力,也失去了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各地的乡村风貌特色塑造注重了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但忽视了环境的监管和保障。一些村庄的环境治理工程只是一次性的投入和建设,长期的维护和管理不足。例如,一些村庄的水质监测和污染防治措施只是应付表面的要求,而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和制度。这不仅威胁了水资源的安全和质量,也影响了乡村的健康和美丽。

(三)经验教训与改进措施

根据乡村风貌特色塑造的实践案例分析,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教训与改进措施:应该建立一个乡村风貌特色塑造的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由上级部门对各个村庄的规划进行指导和审核,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同时应该加强各个村庄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规划的优化和整合。例如,可以根据各个村庄的特色和优势,制定一个片区乡村风貌的整体规划,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乡村风貌和旅游品牌。应该鼓励和支持乡土文化的创新和活力,让乡土文化与时俱进和与外界交流。同时,应该加强乡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乡土文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将乡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意化的呈现和传播,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应该建立一个环境的监管和保障机制,对各个村庄的环境治理工程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确保环境的安全和质量。同时,应该加强对环境的投入和保护,提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可以通过设立环境基金和奖励机制,激励各个村庄进行环境的改善和创新,提升乡村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促进乡村风貌的整体建设。

四、结论

各地在塑造乡村风貌特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分析表明,一个综合性的策略,包括统一规划、文化创新、环境监管和社会参与,对于保持乡村特色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激励经济多样化、促进社会文化活力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有效地提升乡村风貌,吸引人才和资本,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实践案例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指明了乡村发展的方向。未来,持续的努力和创新将是推进乡村风貌特色塑造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邵万.安徽省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探索与实践——以合肥市庐江县长冲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1(3):26.

[2]陆益龙.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的内在机制与创新方向[J].教学与研究,2021(8):10.

[3]郭金金.新时代打造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实践探索[J].山西农经,2021(1):7-8.

[4]戴蓓蕾.土家族民族乡镇风貌规划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2):21.

[5]郭金金.新时代打造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实践探索[J].山西农经,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