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旧民居空间改造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老城区旧民居空间改造设计

——百花洲民宿概念设计为例

胡艺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50307

摘要:老城区中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历史的传承,展现着独特的人文故事。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这使得人们对闲暇时间更加重视,旅游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周边游的热度逐步上升,而传统民居的体验式旅行成为了市场的一大需求,备受消费者青睐。本文主要以济南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的理论与研究成果,通过树立正确的改造观念将空间合理规划,进而提高空间利用率,解决现存问题,营造一个符合大众审美的民宿空间。

关键词:民宿;传统民居改造再设计

  1. 民宿的概述

民宿的起源可以从旅游谈起,在国外不同地区的驴友互换地区旅游,为解决居住问题进行房屋暂时的交换。在国内,民宿的发展在台湾省有较长的历史,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发展为解决当时住宿困难的问题,有空闲房屋的人家挂出招牌招揽客人,这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入,慢慢的形成了民宿这一行业。

民宿这一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它具有更加大众化的优势,有更多的消费人群,发展到现代民宿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居住形式。从城乡发展的角度来看,民宿其实是城乡两者之间的共生,更是城乡均衡发展的良好体现,是可持续的。它不只是简单的商业模式,住宿仅仅是民宿的功能之一,更多的是人们对当地特有风格和人文文化的体验,优秀的民宿甚至可以让游客记住整个城市,所以它的意义远超于字面意思本身。

2.百花洲民居的发展及状况

百花洲区域民居建筑多以传统的砖木结构为主,由灰砖白石砌成,屋顶为青砖坡屋顶,建筑主体一至两层,组合形式多以四合院居多,形成了均衡、方正、主次有序的淳朴民居风格,但在自然历史的推进中这种风貌也被打破,并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和矛盾。百花洲区域建筑如同大多数的北方民居一样,木材作为梁柱结构在房屋支撑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木材相对于砖石结构更易腐蚀,再者由于砌砖粘贴部分用的是泥土,年代久远后砖层之间密封不足,部分砖墙房瓦也有剥落缺失的现象,导致房屋出现了渗水漏雨,甚至坍塌的状况。除了部分建筑得到了原有的修复还原外,有的建筑经过了多次的翻修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房屋原貌通过对居民的走访,大部分居民对现有的居住环境并不满意,如由于违建所致院落空间的缺失、居住空间的混乱与拥挤,最为明显的体现在厨卫空间上,老旧房屋空间的厨房以灶台连接卧室,生火做饭所产生的油与烟蔓延到整个房屋影响到平日的生活老旧民居的厕所一般都设置在较为私密的院落角落,阴暗潮湿,细菌滋生卫生极差,并且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并不能有较好的便捷性;北方的房屋由于需要考虑保温性能的因素,一般将窗户开的相对较小,使得房屋的室内空间产生了采光不足,空气流通性差等问题。

3.老城区旧民居民宿改造设计原则

老城区的民宿改造是一个保护提升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推翻重建,更不是模板式的复制粘贴,是可持续的。在建筑环境方面,老城区的民居改造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改变原有民居的无序性将满足使用需求的格局延续保留,既能减少改造的工程量,又能使新旧建筑产生对话使风格统一在建筑本身,旧建筑由于是砖木结构,历经风雨安全性往往不够,所以在保留的同时需要更多的辅助性构架进行结构支撑,以保证建筑的安全可靠性。

民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体验性住宿形式,它是游客是否能亲身体验到当地人文特色的直接途径,所以在民宿改造时除了对原本建筑的物质性进行利用之外,设计者还应深入当地的生活,对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地域性的元素进行细致的挖掘,将旧民居的生命进行延续。民宿空间的改造,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民宿的改造要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考虑在内,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样,对建筑舒适度、多样化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旧民居仅仅能满足人们的食宿、存储等最基本的功能,并且在空间尺度和布局上有着众多的问题,如功能空间划分单一,食宿空间共用,设置在室外的卫生间等问题。所以在民宿改造设计中,需要根据使用者的需要重新对功能空间进行划分,将休闲娱乐、品茶交流、学习办公等新功能进行补充并合理划分组合。

4.百花洲民宿空间改造实践

百花洲民宿设计以“空、白、格”为主题,以“化零为整”这个主线展开。空:恢复原有北方民居的院落空间,让不同的空间院落置于民宿之中;白:留白,即设置自由性的公共空间,寻求精神上的满足;格:格局,尽量保留原民居的原真性,在此前提下进行改造设计;现代的材料、技术,修复老民居弊端,取长补短,让其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将传统民居改造成一个以民宿功能为主的集社区活动、休闲娱乐、餐饮洽谈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集聚中心。

建筑的外观是与人视觉产生直接冲突的中心,对人感受的好坏至关重要,也是能否与区域建筑和周围环境相协调的重要因素。原有的民居建筑往往外观都相对比较简单,一般都是建筑材料作为外立面装饰材料直接外露。民居改造材料的选取上应该以自然大方为原则,但不能一味的选取原有建筑材料,既要有改造的个性又要有原有民居的共性。如采用一些金属框架结构和大片玻璃与原有的建筑语言产生新旧之间的对话,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也将现代元素运用其中。

室内空间,由于原有民居的室内空间相对狭窄,空间功能混乱,加上原民居的开窗很小,以至于空间光线昏暗并产生“窒息感”。所以在保持原有空间肌理的前提下,对空间进行“方盒子”功能性拓展;打通部分墙壁,以墙柱型结构支撑,同时增加玻璃天窗与落地玻璃窗,改善采光条件,实现室内空间的通透性,增加民宿的空气流通性,让民宿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居住室外空间,拆除违章违建的建筑,恢复原有北方“天井”空间,对院落空间进行重新规划,以分割为不同的空间类型来满足功能性的需求

院落空间面积不大,但具有多方位的功能要求,如休息空间、交往空间、交通空间等。通过对室内外空间的打破重组、植物的不同搭配,划分出了不同的院落类型,使室内外的空间关系变得丰富多样,并使原本彼此靠近的客房通过庭院的处理各自独立,拥有不同的半私密性院落空间,进而消解客房之间的拥挤感。民宿的改造需要满足游客与居民的双重需要,将道路与建筑过渡场地设置休憩广场以增加居民的公共活动区域和游客的暂时休息区域;在传统景观营造理念中,无水不成景,在民宿入口设计上采用这一理念,通过设置无边水池,以水为纽带来软化建筑入口与广场之间的关系

总结

传统民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见证,它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地方特色、淳朴民风、古朴自然的集中体现,而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是贯穿历史与现在的主线,它需要我们历代人去继承。但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修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民居的基础上,通过开拓新的思路将旧有的种种问题进行解决,使传统民居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动力,这样才能够让传统民居长久的保留下去。

参考文献

[1]侯银丰.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聂瑛,李万连.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度假民宿改造设计——以罗浮山徐田村度假民宿改造设计为例[J].工业设计,2020,(01):91-93.

[3]陈时洋.从民居到民宿[D].重庆大学,2017.

[4]李军红,侯传勇.场景理论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以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齐鲁艺苑,2021,(06):95-102.

[5]侯易.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