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学语文学思课堂,推动学科深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打造小学语文学思课堂,推动学科深度教学

刘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210023

摘要:学思课堂是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新要求的关键教学模式,是深化学科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举措,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科学打造学思课堂。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师要能通过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以学定教、深化学思并进等举措,以推动学生乐学善思、会学深思、悟学省思,从而打造好学思课堂,推动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思课堂;教学策略

学思课堂是指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围绕富有情境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以“学”为中心,在合作探究中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思”为主线,在思考、总结中掌握思维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发展核心素养的一种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教师的“教”由“讲解式”向“让学式”转变;学生的“学”由“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这一课堂模式与传统师本位课堂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破除应试教育桎梏的关键之举,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学科思维,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目标。为了落实好这一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探究学思课堂的核心内涵,另一方面要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通过采取科学举措来将学思课堂作为学科教学的主要路径和阵地。

一、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乐学善思

乐学善思是学思课堂的首要目标,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发挥好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善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学的魅力,体验文学世界的绚丽多彩,以此激发学习的热情,实现乐学目标。思维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特点,趣味性主要是将学生喜爱的元素融入到情境中,包括生活化元素、游戏化元素、影视作品元素等,要能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热情。启发性元素就是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能注重原创性问题的设计,并且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抛给学生,而结合教学情境来设计和布置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桥》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打造学思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老支书”的精神品质,需要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一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热情,另一方面为学生思考“老支书”和“小伙子”的高尚品行提供线索。教师可以从汶川大地震、玉树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相关纪录片作为情境基础,结合教材内容,突出其中舍己为人的故事人物,这样的情境很容易将学生的思想与纪录片的内容联系起来,营造了很好的阅读氛围,并且在情境的助力下可以帮助学生去思考作品中主人公的高尚品行。为了发挥思维情境的教学作用,教师需要在纪录片中融入合适的问题,如从作品主人翁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特征,体现了什么样的品行。这一问题是情境与作品联系的桥梁,也是学生深刻理解“老支书”和“小伙子”言语、行为背后人性力量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在情境中融入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去深入探究,在总结答案中找准思考的切入点,以此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文学的真谛,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实现学科思维的有效培养。

二、坚持以学定教,引导学生会学深思

以学定教指的是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讲解什么。在过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多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程标准来明确,不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很多教学内容不是学生需要的,学生也就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较少互动,学生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学习和深度思考。但是通过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学内容非常精准,学生能及时准确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因为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也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思考,积极去深入学习。为了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要按照学思课堂打造要求,用好课前的预习环节、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课后的巩固提升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信息、听课效果、掌握程度,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学思案,采取契合性的教学举措,以此调动学生会学深思,发掘学生学科思维,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能在周总理人生理想的指引下去反思自己的学习目标,端正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了找准教学的方向,引导学生会学深思,教师要遵循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首先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有感情朗读课文,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一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去深入阅读作品,理解周总理人生理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价值,并且能延伸阅读,总结出周总理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在学生预习结束之后,可以在线将自己的预习结果反馈给教师,尤其是不解和疑惑的地方,将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举措,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去学习、深度去思考,以实现对本篇课文的深度理解,也能通过深度学习带给学生全新、深刻的思考。

学思课堂的关键在于学习和思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以学定教,可以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以此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实现会学深思的目标。

三、深化学思并进,引导学生悟学省思

学习有技巧、思考有方法。根据学思课堂的要求,需要学生在学思案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技巧和思考方法,这样才能实现自主学习要求,也才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和思考方法。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能深化学思并进,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边升华,以此有效实现悟学省思的教学目标。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举措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多问几个“为什么”,避免应试教育理念下语文学科以背诵、默写为主的教学过程,而是能将学习与思考穿插起来,以思考作为学习的延伸,以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础,这样的学习和思考过程才能相互协同、相互促进。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多实施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全过程作为评价对象,这样既能督促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也能为学生学习和思考提供更多的方法。

还以《桥》这篇课文为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股脑将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尤其是不能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之后的思考过程人为分割开来,而是要在讲解基础知识的时候,能同步引导学生思考每一个知识点背后深层次的意思,以此逐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本篇课文的本质内涵。教师在推动学思并进的时候,需要适当留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消化知识点的时间,这也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关键举措。为了帮助学生学思并进,教师还要能设置合适的问题或者任务,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积极学习、主动思考,以此在学习和思考的协同并进中实现学生悟学省思,帮助学生理解各种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以此实现对专业知识的高效掌握和学科思维的有效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在深化学思并进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以此激活了教学氛围,还能在互动中解放学生的学科思想,在互动中拓展思维,在互动中找准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这也是引导学生悟学省思的重要路径。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重点打造学思课堂,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重要举措。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需要教师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强调以学定教和先学后教,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重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

参考文献:

[1]崔志伟.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22):25-26.

[2]杨丽芳.“让学引思”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甘肃教育,2019(9):117.

[3]包占忠.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读与写(中旬),202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