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1

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

沈晒晒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第四小学,235000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目前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数学素养也得不到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方式;转变

引言:新课标倡导学思结合,“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这一背景下,儿童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目前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在小学阶段,很多教师依然采用原来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多同学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没有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无法形成创新思维,所以目前我们要依据新课标,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逐渐形成创新思维。

一、在教学方面,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课程内容的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也可以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在课堂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1.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才是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应该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强调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本身应该是主导地位。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将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在课堂上可采取“问题导学“先学后教”“尝试教学法”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小学阶段教师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教师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课下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数学,比如学习三角形认识的单元,教师在这一单元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结合身边实际的三角形并总结关于三角形的知识,然后再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在教育双减政策下,要学会向40分钟以外要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课堂上突出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动手实践,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的产生、形成的过程,能有效调动学生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我们给出学生一张正方形纸和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表示1/4。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可以得出很多种1/4的表示方法,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数据收集与整理》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例如收集班级同学喜爱的体育活动,然后采用电脑整理数据,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4.重视课堂上的讨论探究

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情境,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允许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出现意见不一致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设计者和组织者,师生之间是合作者的关系,课堂氛围是轻松而且温馨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只是教师说、教师总结。

对数学来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学习本身变得有效,更容易学。而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研究数学体系和结构,采取更好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轻松而且能高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