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问题教学"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核心素养视域下"问题教学"的应用分析

李小红

四川省资中县龙江中学

摘要: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学习历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学习历史才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真正认同自己的民族。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提升初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梳理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就“问题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教学”;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问题教学”的基本概念

提到“问题教学”,“问题”一词比较容易理解。这个词可以换成“问题驱动教学”来阐述,有关“问题驱动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但真正应用则是1969年,由Barrows教授第一次尝试,之后历经若干人的检验和创新,最后固定了其核心思想,也就是:学习者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具体问题,以问题驱动学习者学习。

“问题教学”强调了问题的“主线”作用,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作用,针对对应的知识点设计出具有关联性和逻辑递进关系的问题。借助这些问题,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出教材的价值,同时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出对应的问题,并层层推进,借助问题展示出核心的知识点。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前因和后果,还能学会如何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1]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包括四个方面,即:情境创设、设计问题、提问方式、驱动方式。情境创设就是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设计问题,强调问题与教学内容的高度融合,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方式分为,教师提问学生解答,学生提问学生解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等几种。驱动方式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点,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驱动方式。

二、“问题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从目前看,教师讲授仍然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师也会在课堂上提出若干问题,但问题和问题之间缺少递进关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甚至有些问题属于“自问自答”,比如“黄巾军起义是不是因为民不聊生引起的呢?”这类问题,就没有任何实质意义[2]。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出现的不及时,或者选择的节点不正确,都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教师提出“问题”还有一个特殊作用,即:避免学生走神,可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反观问题驱动法,其实施力度有两个显著的不同,其一,问题需要课前精心设计,借助不同的问题将课本知识以某种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其二,强调教师的驱动作用,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

(一)划分不同问题类型

第一,探究作用和影响型

历史教材中,突出了历史进程与相关制度的演变,借助史实描述某一历史阶段。比如说,《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其中涉及“元朝的建立与统一”部分,据此可以设置以下开放性的问题:“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文化和相关制度,这种建议对于元朝统一有什么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学生慢慢懂得“行汉法,行仁政”对于元朝统一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只有顺应民心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另外,学生通过分析不同的历史朝代能发现,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分析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思维,将各种看似巧合的历史时间拼接起来,就构成了历史发展的脉络。

第二,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类型

历史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必然存在内部关联性,进而形成一种逻辑,且都是通过时间和事件进行承接的。借助问题,就能引导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关系,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时,会涉及“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那么,陈胜和吴广起义的根源是什么呢?并非大雨延误戍守期限,这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其实质是秦朝严苛的法律,君王暴虐的统治。据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陈胜与吴广的起义和秦王朝的施政有什么关联性?”学生借助该问题,就能顺藤摸瓜,这便是借助历史线索寻求答案。

第三,分析精神品质,启示学生思考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证人明得失”,我们分析古代雄才伟略的政治家,欣赏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或者品味睿智思想家的哲理思想,这些都能激励学生不断前行。比如,当我们学到“丝绸之路”时,就可以布置引申的问题,“张骞出使西域,曾两次被匈奴人抓获,扣留时间长达10年之多。但是,他依靠坚韧的毅力,最终还是完成了使命。那么他向我们传递了什么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该问题与爱国主义,个人勇往直前的韧劲相结合,既突出了张骞的人格魅力,又彰显了他的爱国情怀。

第四,对比不同类型的特点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比较学习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甚至穿越时空去对比,会发现“同类项”又各不相同。比如,学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就其中的“科举制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科举制度与前朝选官制度的区别是什么?”这种对比性的问题就能让学生快速理解。如果深挖历史,还能发现隋朝与唐朝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也就懂得了,为什么有的资料习惯将两个朝代称作“隋唐”,并且在制度等方面,都是有序传承。

第五,探究原因类型

这种类型可用于追溯历史事件,借助特殊时期的时空背景来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能更好地理解相关人物和事件的脉络,甚至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学习明朝对外关系时,涉及“戚继光抗倭”知识,此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戚继光抗倭为什么是典型的反侵略战争呢?”学生们就会认真分析原因,只要是侵占别国领土,威胁到他国百姓安危,掠夺别国的钱物,都属于侵略。那么,大家耳熟能详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被划入侵略战争的范畴,就不难理解了[3]。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选择问题的策略

第一,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仅仅明确了一些封闭性的问题(知识点)。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特点,适当选择封闭性问题或者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开放性问题则答案不确定。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多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学习夏商周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掌握三个朝代更迭的史实。这种问题就是封闭性问题(不能篡改),问题包括:朝代建立者、时间、都城、灭亡时间等等。该问题可以借助表格完成。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烽火戏诸侯”“封神榜”这些有趣的故事,你们听(或看)过吗?汤灭夏朝建立商朝,商朝为什么又被周武王所灭?学生们就会分析不同朝代统治者的特质,结合特定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考量,最后会得出历史结论。当然,视角不同,学生的回答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第二,适当增加问题难度

    根据讲解内容的难易,历史教师要设置难度不同的问题,比如,有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这些表面性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快速解答出来。在学习春秋战国内容时,会涉及“诸侯争霸”,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当时的“行政图”,进而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春秋五霸包括哪五霸?他们的大概位置在哪里?”“我们所处的位置在那个时期属于哪个国家?”,之后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诸侯争霸在历史中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们经过思考,会得出如下结论:正是这种争霸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总结

这次与大家分享了“问题教学”法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问题。基于历史学科,“问题”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更能帮助学生理顺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按照层层递进的方法,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问题,这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李超.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问题式教学设计策略——以《中外历史纲要(上)》"辛亥革命"一课为例[J].科学咨询,2021,000(035):9-10.

[2]文心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主问题"生成路径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13):5.

[3]康智豪.凝练,分层,驱动,升华——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问题教学实施策略初探[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