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在中职数字媒体专业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3

岗课赛证在中职数字媒体专业的实践探索

王雪伶

[摘要]“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通育人是随着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和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大赛等作为产教融合助推器而被广泛认可的。本文以数字媒体专业为例阐述了“赛课”融通、“证课”融通、“岗课”融通的实践探索。通过融通学生更容易获得相关资格证书,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就业是获得企业的认可。

[关键词]岗课赛证;融通;数字媒体;融通实践

[作者简介]王雪伶(1980-)女,北京人,北京商贸学校传媒服务部,高级讲师。

[课题]  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3-2024年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中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探究

课题负责人:徐少阳

课题编号:ZJXH2023054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通育人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融“岗”、“赛”、“证”要素于“课”。根据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内容,确保学有所用;融赛于课提升学习动力,融证于课检验学习成果;赛证互补丰富教学内容。“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可以提升教学含金量,增强专业适应性,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

一、“赛课”融通实践

“赛”指各级各类的技术技能大赛,指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实际,以考核参赛者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有组织开展的竞技活动。职业技能竞赛是对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水平等级的测评,面向的是参赛选手,突出职业性,是技能水平的高端展示,其产生是基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旨在引导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营造学技能、爱劳动的良好社会风气。

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先后参加过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动画片制作、虚拟现实(VR)制作与应用、数字艺术设计赛项的比赛。

数字影音赛项检验参赛选手在数字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的素材管理、影视编辑、影视合成、音画合成的能力。对应我校《图形图像处理》、《视频剪辑技术》、《影视后期特效》三门课程。在参加此项比赛之前,视频剪辑、影视后期特效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为了以赛促教,我们将课程调整到第四学期,并将比赛内容融入教学,比赛评价方式融入教学。动画片制作赛项对应我校《三维模型制作》、《三维动画制作》课程。随着VR技术的蓬勃发展,虚拟现实(VR)制作与应用赛项替换了动画片制作赛项,这个赛项是在动画片制作赛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引擎内容,中职的比赛指定的是UE4引擎。我校之前没有开设此课程,也没有相应的师资,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本组教师积极参加虚拟现实国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UE4引擎。学校支持专业的发展,引进了专业对口的新教师,我校在2020数字媒体专业增加了虚拟现实引擎应用课程。总结几年参赛的经验及赛项、课程对应的能力归纳如表1 。

表1 赛项、课程、专项能力对应一览表

序号

赛项

对应课程

专项能力(工作领域)

1

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

图形图像处理

视频剪辑技术

影视后期特效

1、图形图像处理能力

2、素材管理能力

3、影视编辑能力

4、影视合成能力

5、音画合成能力

2

动画片制作

三维模型制作

三维动画制作

1、三维建模能力

2、三维动画能力

3

虚拟现实(VR)制作与应用

三维道具制作

三维场景制作

虚拟现实引擎应用

1、三维低模建模、材质调试、UV 拆分、贴图烘焙绘制能力

2、“地形系统”、“材质系统”、“粒子系统”、 “灯光氛围”“蓝图交互系统”、“动画系统”的应用能力

4

数字艺术设计

数字创意绘画

使用主流软件工具表达和实现创意,准确构图、协调配色、美观造型、创设风格的技术能力

三维道具制作

三维场景制作

三维角色制作

使用主流三维软件实现精准模型设计、合理UV分配、材质贴图绘制的技术能力

虚拟现实引擎应用

使用主流数字艺术设计软件实现高质量场景设计、灯光渲染、数字交互、特效、动画、视频编辑等技术能力

为了紧跟国家数字化建设的步伐,2023年教育部对国赛赛项进行了重新调整,虚拟现实(VR)制作与应用赛项调整为了数字艺术设计赛项。此赛项面向数字文化产业的数字设计新兴行业,服务于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探索数字化转型对于艺术设计行业的影响和发展,从而推动数字艺术设计行业的创新和升级。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跨界融合。赛项分四个模块,一是数字创意绘画,对应我校《数字绘画》课程;二是数字建模设计,对应我校《三维道具制作》《三维场景制作》《三维角色制作》课程;三是数字交互展示,对应我校《虚拟现实引擎应用》课程;四是职业素养模块,考核参赛选手在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工作计划、团队风貌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数字艺术设计赛项引领了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国赛官网公布的比赛样题解构数字艺术设计领域的主要技能和创意人才核心素养,实现数字技术与优秀文化创意的完美结合。教师认真分析比赛样题,将样题各模块对应的知识点,技能点提炼出来,将比赛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即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大赛的受益面扩展到全体学生。公布的国赛样题包括莫高窟、郑和下西洋、京杭大运河、陶瓷、探月工程等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英雄人物形象、中华民族多彩文明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方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新时代中国风貌,将数字艺术技能标准和技术实现水平,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真正做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赛课的深度融合,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升入高职后代表高职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合作高职学校授予优质生源校的荣誉称号。学生在各项比赛中分获国赛二等奖、市赛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二、“证课”融通实践

“证”本意是职业资格证书和“X”证书,X证书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需求而选择的证书。我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选择的是北京新奥时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虚拟现实应用开发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在中职阶段考取初级证书、高职阶段考取中级证书,做好中高职课程的合理衔接。虚拟现实应用开发(初级)明确规定职业技能要求为面向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程序开发、影视出版等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制作、程序开发等部门,从事虚拟现实资源制作、虚拟现实开发与测试环境搭建等工作,根据虚拟现实应用开发业务需求,能使用平面设计软件的基本功能进行图像处理、图形设计、制作图片动效;能使用三维建模软件的基本功能制作物品模型、进行UV贴图;能搭建和维护虚拟现实基本开发环境;能基于虚拟现实引擎工具进行用户界面设计与制作、场景搭建、灯光调节与烘焙。

虚拟现实应用开发(初级)对应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共5门课程,平面设计工作领域对应 图形图像处理 课程,三维建模 工作领域对应 VR三维道具制作、VR三维场景制作、三维角色制作 3门课程,虚拟现实引擎开发工作领域对应 互动媒体制作 课程。工作领域虽然与课程内容总体对应但是在职业技能详细要求上存在差距,比如原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不包含图片动效内容,而1+X考核要求包含此内容,我们需要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将此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并可以把新奥学堂中的练习题作为教学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互动媒体制作课程是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因内容很新,市面上很难找到适合中职的教材,市面上的教材主要为Unity软件官方标准教程,还有就是注重编程的本科教材,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Unity软件没有中文版,更增加里学习的难度。教师参加了新奥时代的师资培训,培训中老师提供了新奥学堂在线学习平台,平台中有近两年对应等级的实践练习题,初级练习题难度正好适合中职学生入门学习。老师可将练习题根据知识点进行碎片化、项目化改造后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学校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不够全面系统,而虚拟现实1+X应用开发证书考核标准对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有对应的培训教材,新奥学堂中有练习题库,学生可以通过刷题随时检验自己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校课程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校已组织2020、2021两届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参加虚拟现实1+X应用开发考证,均100%通过,通过考证,坚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加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三、“岗课”融通实践

“岗”是课程学习的标准,课程设置内容要对接岗位需求;“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通过课程改革,推动“课堂革命”;把真实情境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程,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 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对接高职的专业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对应的工作岗位有VR美工及资源制作员、VR模型制作工程师、VR角色动作设计工程师等。为了实现“岗课”的融合我校进行了如下的实践探索。

1、师资保障

为确保岗课融通实践方案的顺利实施,我校与北京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云顶信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打造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指导。

加强教师的实践培训,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企业工作经验。建立了教师团队建设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合作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2、教学资源保障

为满足岗课融通实践方案的教学需求,我校新建了数字媒体实训基地,基地包括高性能工作站、VR眼镜、3D打印机等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设备,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工作环境所需的实训条件。

开发了符合岗位需求的教学资源,包括案例库、项目库、在线课程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和项目合作,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综上,“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培养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有效实施为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职业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形成适合自身特色的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和推进路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天山.试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J].教育研究 2022(5)

[2]曾天山.岗课赛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8)

[3]张慧青.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