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分层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曹勤

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 江苏省苏州市 2152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分层管理模式后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时间节点: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研究对象:儿科患儿;例数:共计142例;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1例。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值得推广利用。

关键词分层管理模式儿科护理管理应用

儿科,面对的患者人群均为儿童,患儿对治疗的配合程度较低,家属受患儿影响也会产生不良的负面情绪,在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极易发生护患矛盾等不良事件。因此,高质量、高效率的护理模式应用,十分关键。常规护理模式,只着眼于患儿的疾病康复,在护理流程的梳理、人员配置是否合理等方面的内容有较大欠缺[1]。分层管理模式的应用,明确人员、区域划分,落实责任,使护理的衔接更加流畅,提升了护理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显著提升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程度[2]。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分层管理模式后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42例,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分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各71例,男女比例均为35:36。研究组患者年龄在2-11周岁间,年龄均值(6.50±1.21)周岁。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10周岁间,年龄均值(6.00±1.33)周岁。相关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不大,P>0.05,存在同质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儿科疾病诊断标准的患儿。(2)患儿及家属知情同意且积极参与。(3)意识、认知正常者患儿。

排除标准:(1)危重患儿直接转入ICU。(2)依从性较低患儿。(3)语言障碍患儿。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家属认知提升护理、基础病情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内容。

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护理人员分层

①三级护理人员。该组护理人员具备5年及以上的护理经验,主要由主管护师及以上级别担任,承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危重患儿的护理、带教指导的任务。

②二级护理人员。该组护理人员具备2—4年的护理经验,主要由护师担任,承担日常的基本护理工作、沟通协调工作处理、带新的任务。

③一级护理人员。该组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不足2年,或是刚入职参与工作。能够进行一般的护理服务。

(2)就诊区域分层

就诊区域的分层依据:患儿的病情发展程度和治疗目的。

①观察区:病情平稳,但仍需进一步观察处理的患儿在此区域接受治疗。

②抢救区:病情发展紧急,甚至威胁生命,需要监测生命指征密切观察的患儿在此区域接受治疗。

③输液区:病情平稳,仅需输液处理的患儿在此区域接受治疗。

(3)人员配比

①观察区,至少一名三级护理人员,一名二级护理人员,一名一级护理人员。

②抢救区,至少两名二级护理人员,两名三级护理人员。

③输液区,至少一名二级护理人员,三名三级护理人员。不论是哪一区域,三级护理人员的调配可根据实际工作进展调整。

1.4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评分。评估依据为《医院护理质量评分标准》,指标包括就诊环境、急救护理、基础护理,每项指标最高分值为25分,分值高低与护理质量为正比关系。

护理满意度。量表利用李克特5级评分量表,对护理服务的各项指标分别打分,指标包括:专业技术、服务质量、沟通交流、应急处理,分值区间在1—5分,分别代表了对上述指标的满意程度,即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1.5数据处理

选择 SPSS 23.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数据采用x²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

研究组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情如下:

表1 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就诊环境

急救护理

基础护理

研究组

71

16.82±4.11

18.20±4.74

17.81±4.52

对照组

71

8.82±4.71

13.73±4.42

11.70±3.83

T值

10.783

5.811

8.690

P值

0.000

0.000

0.000

2.2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下:

表2 护理满意度比较(±s,分)

组别

n

专业技术

服务质量

沟通交流

应急处理

研究组

71

3.80±0.80

3.90±0.70

3.70±0.50

3.70±1.00

对照组

71

2.70±1.20

2.20±0.80

2.30±0.60

2.60±0.90

T值

6.426

13.475

15.104

6.889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儿科,需要处理的疾病种类多样,面对的患者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均为年龄较小的儿童,患儿无法准确地表达自身的感受,这也为就诊治疗的过程带来较大的难度。并且,低龄儿童受疾病的影响,容易发生哭闹、情绪不安的现象,治疗依从性明显降低,患儿的家属也会受患儿情绪的影响,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处置产生质疑,极易导致护患沟通障碍导致的医闹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就诊环境的配置不合理、人员分配不合理、责任落实不明确等,均是导致护理质量降低的影响因素[3]。因此,对护理人员、就诊区域进行合理地分配,有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效率。常规护理模式,围绕患儿展开护理工作,虽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不适表症,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流程、人员衔接不完善,造成资源分配不合理,整体的护理质量仍有待提升。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分层管理模式,不论普通患儿的诊治,还是急症患儿的诊治,都能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提升治疗的效率,从而提升全面的护理质量,增加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管理模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合理调配,落实责任明确,形成衔接,加强对就诊空间区域的明确划分,并配备相应的护理人员,避免人员浪费。使人员、空间的资源利用、分配达到最优,从而提升护理的治疗,提高护理的效率,从而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护理秩序的规范化,也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团队集体意识[4]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值得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玉真. 分层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20,17(30):4-6.

[2]姜荣. 儿科优质护理工作中护士分层管理的应用效果[J]. 中国卫生产业,2020,17(2):94-95.

[3]高新星. 在提高急诊儿科护理质量的效果中分层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J]. 健康必读,2020(12):288-289.

[4]樊灵艳,李彦卿. 分层管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饮食保健,2019,6(49):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