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我的教育观

苏月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这篇论文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以及教育的主体问题。教育被视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追求真善美。应试教育强调升学率和分数,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应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作为预备教师,应该树立卓越教师的理想,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实现教与学并驾齐驱的境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一个知、情、意协调发展的健全之人,引导人追求真、善、美,促进人的内在身心和潜能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主体性。

关键词:教育教育主体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引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康德说:“人只能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由此可见,人类接受教育是具有必要性的。具体来说,由于自然力生长的需要和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人类必须接受教育。

1教育的意义

关于教育的含义,学者们给予了丰富的回答。梁启超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一学做现代人”;叶澜先生说“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柏拉图说“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斯宾塞说“教育即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等。广义而言,凡是影响人类身心的种种活动,皆可称为教育。狭义地说,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它对教育者,受教育者等教育主体的身份有特殊规定,对教育目的有明确要求,对主体实现目的的活动有规范要求。

教育是我们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也有学习,群居动物如狼,会把生存的技能传授给下一代;独居动物如北极熊,孩子也会跟着母亲学会生存的全部本领。但这些并不能算作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展现出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靠人的精神力量去影响他人的心灵,促进他人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而我以为,教育的关键在“全面发展”上,也就是说,单纯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并不是完整的教育,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并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生物性存在,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他的自然属性,还有他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并且,只有这三重属性相统一,才可能是健全之人,完整之人,而教育,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三重属性的协调生长需要,同时关注到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才算是完整的教育。

《说文解字》把教育解读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就指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为善。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善”是什么?我认为,善在真善美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人崇高的精神境界的最终体现。“止于至善”绝不仅仅是伦理的要求,也有求真与求美的含义。因此,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一项社会实践,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一个知、情、意协调发展的健全之人,其核心任务在于引导人追求真、善、美。

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谈到教育,耳熟能详的便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功能,是一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在应试教育中,升学或为谋取未来较好的职业而获得一个好文凭是至关重要的,至于个人的身心是否全面发展无关紧要。其教育目标几乎只有应试,其他的教育目标由于不具有升学的功利价值而被忽略。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把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使学生为争夺高学历、高文凭而拼命,给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带来束缚教育视野、弱化学生创新和动手动脑能力、加重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育公平等诸多不良影响。

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消极影响的纠偏。它是凸现以提高学生创新力为核心的主体教育,在教育与人的关系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它是“造就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它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等等。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在传播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既有高尚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其实质是促进人的内在身心和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和知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养和品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主体性。可见,作为未来教师,我们必须努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使得教育实现其最崇高的价值。

3教育的主体

关于教育的主体问题,曾经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但他们都有失偏颇。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存在的价值和任务即帮助受教育者实现由生物实体向社会实体的转化,帮助受教育者将人类文化最

精华的部分内化为内在的素质,表现为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提高,而不是生产出具体、有形态结构的物。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特有的学习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学习的个体性、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学习的创造性。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在教育中互为主客体。

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我们既要避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命令--服从型师生关系,又要避免忽视教师主体性的放任--自流型师生关系,要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交互影响、合作对话、和谐信任的民主--参与型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确立生命教育的理念,革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遵循师生关系发展规律,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以及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

最后,作为预备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确教育的意义,树立起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的崇高理想。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独立的人格、需要、愿望和尊严,抛弃只注重逻辑化和系统化科学知识传授而忽略了人非理性需要的冲突教育观,重视学生人格的培育、灵感的启迪和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从教育中得到生命多层次的体验和满足。同时,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具有实践能动性的主体,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外界影响能够主动地反映、主动地认识、自觉地选择、甚至主观地创造,而不是简单地任由外界人为地注入、添加、灌输。因此,我们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去机械地灌溉,应巧妙利用学生向师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达到教与学并驾齐驱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明芳.初中英语教学目标有效设计之我见[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2(08):15.

[2]包丰.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及原则[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01):62-65.

[3] 黄元清.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对英语语言习得的启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31).

[4]魏惠,程晓堂.初中英语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8).

作者简介:苏月(1997.9);女;汉族;重庆江津人;硕士在读;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