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专创融合”实践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6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专创融合”实践探讨

曹云川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实训与创新创业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3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机电推动专业专创融合建设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为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等方法围绕高职机电专业建设进行研究,阐述了当前专创融合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参考建议: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夯实专创融合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创融合发展;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支持专创融合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专创融合;教学实践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赋予了创新创业教育新的内涵,同时也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在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脱离于专业教育的现实困境。在强调自主创新的新发展格局下,亟须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找准二者融合的切入点。基于此,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交叉融合课程建设、促进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耦合,探索专创融合的发展路径则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高职机电专业专创融合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背景分析

当下,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对于具备创新素养的专业人才产生了日益强烈的需求。基于此,国家通过出台各项政策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出了明确的指导。如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21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这一教育发展趋势下,高职机电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专创融合路径,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来。

(二)重要意义

专创融合是指将注重通识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强调学科性的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从理论与素质层面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其目的是培养出兼具“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开展专创融合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教育中,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业。二者在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素养参与创新和创业的能力,进而实现培养具备相应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以及创新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其次,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与创新发展,打造特色化专业,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最后,能够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为新时期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质人才,促进创新社会发展。

二、高职机电专业专创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课程融合是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但是,高职机电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了专创融合的开展。例如,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更无法将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相分离的情况依然比较突出,无法实现教学兼顾,导致融合出现形式化问题,难以真正体现为学生在课程中的成长;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缺乏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无法真正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技能和经验;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单一化的评价机制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学生在专创融合中的成长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也难以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参考。针对此,高职院校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为高职机电专业专创融合奠定基础[1]

(二)师资力量不足

在推进专创融合的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着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能力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专创融合的进程和效果。

例如,在“中国智造”战略行动下,高职机电专业快速发展,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师人均承担课时量过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更无法分出精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之由于工作压力大、任务重等原因,很多教师也缺乏时间和精力来参与专创融合的相关工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相关机制对专业技能人员缺乏吸引力;等等。这些问题导致高职机电专业专创融合实践受到影响,因此,学校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专创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三)专创融合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

专创融合对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保障专创融合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面临的困境对专创融合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通常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协调机制,导致各方无法形成合力,建设和管理效果不佳;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的专业团队是保证基地有效运行的姑奶家俺,但是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相关人员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地指导专创融合有效开展;部分学校的实践项目和资源不足,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无法有效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等等。针对此,高职院校应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为专创融合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高职机电专业专创融合实践策略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夯实专创融合基础

建设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专创融合的基础。高职机电专业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该从宏观层面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明确课程建设目标,确定专创融合的基本方向,然后从微观层面重构课程体系,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层面出发,加强课程设计,实现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有效整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以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有机整合。这样才能实现机电专业课程的重构,为专创融合实践的有序推进和有效开展夯实基础。

1.根据产业创新创业需求,明确课程目标

第一,为了满足学生的专业需要和生涯发展需求,学校应深入调研,针对岗位创新能力和创业管理能力等素养,整合优化课程目标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例如,某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创融合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确定了如下课程目标,即通过课程学习促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检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自动生产线技术及机电设备维修等基本知识,形成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生产技术管理,以及机电产品辅助设计与技术改造等工作做好准备。当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还应持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专创融合的思路,优化课程目标体系。第二,为了让机电专业专创融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领域和技术趋势,了解“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过程中的新生业态,并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目标;深入了解各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通过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和优秀教师的交流和合作,更好地掌握各专业领域的技术动态和需求,并将其纳入课程目标之中;通过将新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与现有课程目标进行对比和分析,不断优化课程目标,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创新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第三,为适应国内外创新发展需要,学校应对接国内外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专家提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不断细化课程目标,为学生提出更加具体且具有操作性的要求。例如,在“中国智造”的发展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团队协作、领导力等素养,将这些素养融入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掌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和电气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应用、维护、安装、调试和操作技能;具有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及维护能力,具有工业机器人安装、编程及操作能力;具备相应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等等。这些要求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为课程实施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引[2]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优化课程内容

第一,做好社会调研,明确岗位需求,定位职业岗位群。例如,某高职院校在智能制造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社会调查对技术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了软件工程师、质量管理工程师、测试工程师、机器人调试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智能制造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等岗位进行了数据分析,并从智能制造工程基础、智能设计原理与方法、智能制造技术与工艺、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控制等四个领域构建知识体系,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为学生走向相应岗位提供支持。第二,工作任务是专创融合实践的基础,学校在课程内容开发过程中要敢于打破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以工作任务体系结构为框架,确定课程体系结构。例如,某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智能产品开发课程建设中,打造智能终端创新创业课程,并围绕智能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与维护等流程设计学习任务,优化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平台,引导学生真实经历创新创业过程,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素养,有效实现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融合。第三,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促进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在内容上的整合。专创融合课程内容的建设需要围绕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展开,因此,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明确“专业+双创”的技能要求,同时关注专业领域内可迁移的职业能力,如创新思维、团队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课程内容的设计与优化,让学生能够在系统的教育培养中逐渐发展专业能力和“双创”能力,并形成面向创新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

3.参考工作结构,优化课程结构

专创课程结构优化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探讨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及“双创”通识课程和“双创”专业课程各要素组合的方式。其中各课程元素的比例、课程结构状况和功能的效度是优化课程结构的主要线索。此外,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为工作体系,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就必须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基于此,高职院校在优化专创课程结构的过程中,应参考现实的工作结构,并科学转化,实现课程的体系的合理构建。具体来看:第一,基于工作过程来划分课程门类。例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智能产品开发课程建设中,学校以智能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与维护等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进行排列,使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第二,以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为依据来排列课程顺序。例如,在智能产品开发课程建设中,学校根据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在不同学期安排了智能产品三维建模、3D打印技术、Python编程项目实践、智能硬件设计、智能程序语言设计、项目管理与开发、智能产品造型设计、智能终端创新创业设计等课程,确保学生循序渐进,发展专业和创新创业能力。第三,以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来衡量课时的多少。例如,在智能产品开发课程建设中,学校精简理论课程课时,适当增加了项目管理与开发等实践课程的比重,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专创融合。第四,依据动态的工作过程中的知识关系来组织课程内容。例如,在智能产品开发课程建设中,学校要求教师根据智能终端创新创业设计课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课程结构,确保课程内容符合学生专业和创新创业素养发展需要,也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4.引入项目化教学,促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践行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落实课程教学的各项任务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在专创融合的课程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机电专业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中应积极引入项目化教学,构建课程实施策略。

第一,设计专创融合项目,构建学生实践学习载体。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以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具有驱动意义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创造。例如,某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级CDIO工程项目训练内容,将知识有机融合在实际项目中,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融会贯通。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也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教师也在项目化的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了专创融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二,优化项目实施过程,促进专创融合目标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理论分析,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并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团队加强团队协作,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实践奠定基础;提醒学生加强对作品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在制作机电产品的过程中要以高标准提出要求,保持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确保项目的实施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进而在项目中实现专创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5.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评价

第一,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中,对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打破传统考核评价的局限,让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得到展现。例如,在课程评价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设计作品、小组讨论和个人陈述的结果、日常表现等进行评价,并采用积分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增值”情况,以评价学生全面发展,分析学生在专创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为他们的专业乃至未来创业就业提供个性化指导。第二,吸引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中,评价已不再是一项由学校、教师完成的单一任务,而是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合作的过程。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其评价工作更应体现这一特点。除了传统的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人员参与外,还应积极吸引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以形成全面、客观、有效的评价结果。这样高职院校可以获得更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并促进专创融合的不断发展。第三,构建多方面评价内容。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中,学生的发展并不仅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发展,其中包含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时,学校、教师不仅要考查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还注重评价在专业领域创新创业的实践成果、创新思维的运用程度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重视评价在课程实施、项目结果的持续改进等方面的作用,以形成完善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3]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创融合发展

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促进专创融合的中坚力量。高职机电专业要想有效开展专创融合实践、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有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的强有力支持。基于此,为有效促进机电专业专创融合,高职院校应采取多项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迅速发展专业发展需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打造专业化团队,探索组建专创融合教师团队提升双创教育服务能力,进而赋能专创融合实践。

1.重视外部引入,加强人才管理,优化专创融合教师队伍结构

学校发展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拓宽选聘渠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如制定优惠政策、疏通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等,引进一批专业急需、理论素养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和学有专长的优秀出国留学人员到校任教,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吸收企业中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等进入学校担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兼职教师,以优化教师结构,为机电专业专创融合提供保障。具体来看: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引入并管理人才:

第一,制定科学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规划。高职院校应结合机电专业特色,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点放在自身办学优势、专业优势方面,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从专创融合的角度对人才引入提出要求。在公开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公告中,学校应适当降低“人才头衔”等在学科评估中的比重,更多关注人才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经历,着重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专创融合实践与人才培养的影响力,从而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力。第二,构建长效培养机制,助力人才迅速成长。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与摇篮。学校可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企业、研究院的交流合作,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间的合作研发,以提升教师专业负荷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促进高层次人才成长。此外,学校还应该构建长效培养机制,细化、落实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加强人才的分类管理,制定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师德师风、专业素养、课堂教学水平、技术服务能力、学术科研水平等多维度开展高层次人才跟踪培养,并将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融入人才的考核评价中来,以适应新时期专业建设要求。

第三,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搭建多样化招聘平台。高职院校应制定适宜本校情况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鼓励教职工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推荐人才,形成“以才引才”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聘用方式,建立服务学校发展的柔性引才机制,将长期聘用、短期聘用、项目聘用相结合,实现高层次人才聘用方式多样化;依托线上招聘平台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启动工具,利用平台搭建整合招聘门户,推动流程、数据赋能招聘工作,提升招聘成熟度,应用教职工内部推荐和全员猎聘,提升人才吸引力,确保为学校及时获得优质教育人才;加强校企合作,着力强化师资实践能力,增进与企业间的交流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经验,同时,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对学生手把手式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利用企业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第四,完善人才考核机制,优化人才激励。在引进了高层次人才后,高职院校应坚持分层考核和分类考核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兼顾不同计划引才重心与不同课程的特点属性,针对高层次人才特征,研究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着重突出专创融合的要求,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进行评价。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优化薪酬激励机制,构建以促进创新创业教学成果为导向,收入与贡献相匹配,激励和约束兼备的薪酬体系,让高层次人才的收入预期贡献、创造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匹配,促使其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机电专业专创融合实践中来。

2.加强内部培育,提升专业素养,打造相对稳定的专创融合实践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这为新时代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职机电专业专创融合实践的高质量推进需要高水平的职教师资队伍。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养成是教育工作者个人努力与中国传统文化、时代境遇共同造就的结果。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坚持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分层分类管理、综合培育等路径营造良好生态,打造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创新性的教师团队,为实现机电专业专创融合提供保障。具体来看:第一,强化思想引领,擦亮技能报国底色。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把党支部建在专业部和中心职能部门上,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特色党支部建设、党员先锋岗实践等,以党建引领专业建设,党员带动教师发展;多部门联合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评价考核,大力宣传大国工匠、优秀教师事迹,增强教师在“中国智造”发展过程中的时代责任感,引导教师把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加强分层分类管理,让不同层次教师清晰发展目标。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应从多维度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根据校龄划分新教师群体,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与“传帮带”活动,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专创融合的发展要求,并发挥青年人的创新潜力,为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提供助力。学校应根据任教学科,划分为专业课教师与公共课教师,持续开展分级分类能力提升培训,并有意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不同类型课程中来,对教师展开培训指导,引导“双师型”队伍建设。例如,某高职院校组织机电专业教师参与“专创融合”教学师资培训活动。活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校内、校外交互式,理论、实践衔接式的培训形式开展,着力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教师把创新创业教育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以期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此外,学校还应根据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能力倾向,开展赛课、骨干晒课等活动,支持有能力的教师申报创新创业工作室,并通过系列活动推进,引导教师进行科学职业发展规划,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参与专创融合实践的能力。例如,某高职院校依托优质教师资源打造机电一体化创新工作室,承担专业领域的创新型课题。工作室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沙龙,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进一步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催生新产品、新技术,助力技术发展;组织专业主题的创客大赛,引导教师在新机构、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展开创意,工作室组织专业人员每周举行两次研讨会,以定期研讨会的形式促进创意思想落地生根,促使教师创新素养的不断提升,为专创融合提供有力保障。第三,综合多措并举,打造多样化的成长平台。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可以开展专业论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优秀教师引领理念更新、技能提升;支持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锤炼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依托区域制造业发展,加强省际、校际交流,着力打造职业教育教师研修共同体,为教师搭建互学共进平台;积极申报各类型项目建设,招募不同类型教师参与项目,锻炼专业建设的敏锐性,促使优秀教育工作者集思广益,共同探索机电专业专创融合的实践路径;贯彻科研兴校战略,组织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以科研引领并服务全校教育教学;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优化师资结构,优化教师发展路径;鼓励申报创新团队,把优秀的教师推出来再锻炼,把优秀的领头人推出来联动一群人,带动一个专业发展。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支持专创融合实践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保障专创融合实践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开展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学院、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促进其负责人之间的交流,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全方位提高各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水平。基于此,高职院校在机电专业创融合实践探索中,应积极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推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并加强运行管理,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可靠平台。

1.强化系统设计,健全体制机制提升引领力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职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4]。基于此,高职机电专业在专创融合实践中,应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创业基地的投入,在新建的项目中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留有足够的空间,形成教育与创新创业功能复合的实践基地,为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需求,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实践平台。具体来看:第一,建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机构。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工作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牵头,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等多部门参与,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格局。第二,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制度。高职院校应围绕机电专业特点制定创新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孵化、投融资链接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以形成全方位制度化保障。例如,某高职院校智慧制造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在校内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两大体系,充分利用学校与合作企业的资源,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创新创业实训与实战平台,成为创新创业基地的支撑。在基地的支持下,专业中涌现出一批以“新视野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学生创新创业团体,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促进了智慧制造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效推动了专创融合。第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推动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实现有项目、有资金、有政策、有辅导,优先入驻双创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2.强化平台建设,汇聚各方资源提升支撑力

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多方资源。高职院校在机电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中应以“创新、创造、创业”为宗旨,以“激发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为目标,以培养开发创业能力和实施创业项目为主线整合多方资源,并利用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课堂教育、课外实践、竞赛检验、创业指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创新创业平台,让学生实现创业者自我认知、创业知识学习与储备、创意互动与分享、创业项目培育成长和模拟实施,进一步熟悉创业环境。具体来看:第一,整合人力资源,组建专业团队。学校应注意筛选学生、教师以及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根据“学生在前台、教师作指导、企业作支撑”的教育理念,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打造由专兼职教师组建的教育团队,打造专业众创空间,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专创融合能力。第二,利用技术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更加智慧。高职院校应根据机电专业特点积极引入先进技术、购置专业设备,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物质基础。例如,某高职院校为推动智能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模具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专创融合,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打造实践基地,并积极引入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打造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实训平台,有效推动了产教融合,为学生的创新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第三,整合多方资源,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高职院校应整合政府、企业、校友等多方资源,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等孵化平台,并通过引入实训项目吸引学生参与到机电专业创新实践中来,推动专创融合实践发展。

3.强化产教融合,实施专项行动提升服务力

专创融合与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出一致性,即都强调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素养的培养。基于此,在专业专创融合实践中,高职院校应积极打造专项行动,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高实践教育水平。

第一,组织实施特色专业集群建设行动。高职院校应对接区域制造业发展战略,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打造专业集群,培养产业急需的创新技术人才,催生创新企业。例如,某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与当地制造企业的合作,共同进行了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及实训基地建设,全套引入了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平台,平台包含新公司创立、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品销售、企业运营、财务管理、投资融资、市场开发与竞争、客户维护等完整的业务体系。通过训练,既有助于创业者设计新公司整体业务,也能够让他们熟练掌握企业每一个具体经营环节,帮助他们成长为技术能手,切实推动了专创融合目标的实现。第二,实施全面服务地方发展行动。学校应实施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创新创业项目,利用协同创新创业联合体共同推动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将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区域经济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束语

总之,高职机电专业专创融合实践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选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上文结合高职机电专业发展,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等角度提出了建议,为专创融合实践提供了参考。当然,关于目前高职院校专创融合实践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中有许多问题等待着解决。在未来发展中,高职院校应深入解读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积极推进“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基地、金教材”的“五金”建设,做实双创教育,聚焦机电专业课程内涵升级、教学资源建设、双创项目产出、科研成果转化、教师能力提升和教学模式创新,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适应力、胜任力,为中国制造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秋梦,王显轩.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学园,2023,16(33):72-74.

[2]薛峰.专创融合视角下的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J].知识窗(教师版),2023,(10):69-71.

[3]吴良芹,阮殿旭.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专创融合”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2023,22(08):29-34.

[4]张娟,马军.基于“专创融合”的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农业机械,2022,(03):70-73.

作者简介:

曹云川(1972—),云南大理人,本科,实验师。研究方向:机电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