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优化土地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之法学进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2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之法学进路

李小才

洛本卓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林业站)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 673206

摘要: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也是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关键词:优化土地;生物多样性;策略

引言

目前,通过优化土地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已在立法及项目实施中有所体现。当前法学层面探寻通过优化土地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土地利用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目标强调及内容融入;二是土地利用管理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革新;三是土地利用监督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整合与拓宽;四是土地利用能力与水平提升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因素的考量。

1土地利用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1.1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地是涵盖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因此,自然要素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森林地区的气温升高而降水减少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将对林地质量和面积都造成损害。可见,并不是所有土地利用变化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由于人类活动有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其不确定性相较于自然因素更小。

土地和海洋利用是人类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对现有的土地和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土地利用改变地表覆被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其中,部分土地用途改变可能引起生境丧失或破碎化,生态系统被分割使得其原有功能下降。例如,土地利用方式为适应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需求而作出改变,围湖造田等行为造成了生境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湖泊原有的调节气候、繁衍生物等功能显著下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由于适应变化的能力不同而因此发生不同的生存走向。同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变化诱发的环境污染、温室气体增加、碳平衡失调和臭氧层耗损等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间接影响。

生物多样性涵盖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3个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分别体现在这3个部分。具体而言,首先,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体现为,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改变,进而使得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此外,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类型变动,会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间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强烈影响,引发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变动。其次,土地利用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体现为,土地利用变化会对物种在长期进化中与物种彼此以及环境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作出改变,主要体现为栖息地破坏、物种灭绝、物种入侵、种间关系改变等。最后,土地利用对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栖息地破碎化,部分栖息地成为生境孤岛,生境隔离使得物种繁殖过程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导致物种基因结构改变;二是人工对饲养物种或培育物种的基因改良改变了物种的基因结构,产生了人为选择的基因变异,在此过程中使物种自然形成的基因多样性发生变化。例如农业绿色革命中,为满足人类需求而经过挑选、改良和培育的物种被广泛种植或养殖,造成了该改良物种基因单一化的情况。

1.2优化土地利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土地利用变化都将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学者们也纷纷以不同区域为例对此展开了研究,研究对象涵盖从城市到农村、从山区到流域等不同类型。例如,崔国屹等对秦岭地区近4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后发现,旱地转化为高覆盖度草地、其他林地、河渠、水库坑塘和滩地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而林地转化为灌木林、高覆盖度草地和中覆盖度草地转化为旱地、旱地变为其他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也正是由于土地利用变化之于生态环境的正负效应同时存在,才使得探讨通过优化土地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可能。优化土地利用不是要一味追求环境保护,而是通过采用将环境保护纳入考量范围的合理规划、管理与监督,转变对土地不合理的、过度的开发利用,杜绝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转变先损害后修复的陈旧思维,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最大可能地减少对生境的破坏,以维护原有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理应成为优化土地利用的重要目标。

2通过优化土地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学进路思考策略

2.1坚持系统治理的理念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本质上还是要落回生态环境保护的命题,在此背景下,通过优化土地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之理念仍要回归环境法项下。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来看,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联系紧密,各要素均不能独立存在。从生态环境治理来看,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将环境、生态系统、自然地理单元、社会经济发展各项要素和特点进行统筹考虑。从生态文明建设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生态文明建设中不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工作方法都要进行全面转型,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整体推进,强化协同。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着整体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2.2多措并举,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学研用”体系

支持省内有条件的地区培育一批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运营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军机构。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创新经费支持与保障力度,积极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调动广大研究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国际组织参与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才标准化培养体系建设,注重培养生物种质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稳定并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持续推进畜禽、水产、农作物、林木、药用植物和水生植物等生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调查,建立以县域数据为基础的全省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指导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发展利用工作。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范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范化解国家重要遗传资源和基因数据流失等非传统安全风险。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类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被不断破坏,对土地用途的改变直接导致区域原有生境破碎化,而生境与生物多样性存在密切联系,一般认为生境面积减少90%,将导致可长期存活的物种数减少50%。人类经济活动的过当行为是导致生物多样性破坏的根源。为保护和修复完整的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的转型势不可挡。未来应继续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项下,持续推进通过优化土地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优化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治理的可行路径,探索构建更加合理、更加适配、更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部.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N].人民日报,2023-07-31(05).

[2]冯丹阳,张强,周美华.生态文明视野下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路径[J].生态经济,2022,38(5):215-221.

[3]孙聪聪.《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体例与实体要义[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2):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