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患者的术后疼痛管理及护理干预效果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3

骨科创伤患者的术后疼痛管理及护理干预效果评估

沈姝倩

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疼痛是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常见的症状,其发生与创伤、手术和治疗等因素相关。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包括镇痛、镇静、神经阻滞、低强度非阿片类药物镇痛等,而不同的干预方法均可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方法有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而口服给药对胃肠道功能有一定影响,长期应用易产生便秘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静脉给药因其具有起效快、对患者副作用小等优点,是临床上常用的镇痛方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于骨科创伤患者,应用静脉给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现状,对骨科创伤患者的术后疼痛管理及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探讨。

【关键词】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护理干预

1.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的机制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发生机制复杂,主要有两方面:①创伤直接引起脊髓和神经元损伤;②神经损伤后产生的炎症因子激活痛觉感受器,进而通过伤害性信息传递引起疼痛。因此,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与神经损伤、炎症反应、机体对创伤刺激的反应等有关。其中,神经损伤主要是由于创伤直接作用于脊髓和神经元,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疼痛;炎症反应则是由于创伤后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导致炎性因子释放。此外,创伤性刺激会对神经纤维产生机械性损伤,进而引起神经末梢产生炎性反应。当炎性反应发生时,会引起局部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在此过程中会引起疼痛。因此,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机制复杂[1]。

1.1神经损伤

脊髓损伤:创伤性损伤可以直接作用于脊髓,导致脊髓组织严重损害,损伤的部位包括脊髓横断、侧裂以及脊髓空洞症。其中,脊髓横断主要表现为髓鞘、轴突和髓鞘断裂,可导致神经纤维末端受损,导致神经传导功能下降,进而引起疼痛;而侧裂和空洞症则是由于髓鞘和轴突断裂所致,可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完全丧失。

周围神经损伤:创伤性损伤会直接作用于周围神经,导致神经纤维末端受损,引发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2]。在创伤性损伤中,由于血管断裂、缺血、出血等因素可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性反应。此外,由于神经受到损伤后会使局部组织内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当超过机体自身的调控范围时会引起炎性反应,进而引发疼痛。

1.2炎症反应

创伤后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由多种细胞释放不同类型的炎性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其中,主要有机械性损伤因子、生物活性物质和炎性介质等。创伤后炎症反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损伤后,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二是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由机械损伤导致的组织损伤,包括物理损伤、化学损伤等。机械性损伤后,机体产生炎症因子,由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等共同作用,产生炎症反应。当炎性物质释放到组织间隙后,会刺激神经元,同时也会对神经末梢产生机械刺激,继而导致神经冲动传入神经元或神经末梢。此外,炎性物质释放到组织间隙后还会对其周围细胞造成刺激,从而引起炎性反应。在此过程中,炎性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神经纤维末端或神经元表面的痛觉感受器。

2.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评估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评估在术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且是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护理干预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评估工具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罗马I级疼痛评价量表(i-Sal)、简明健康问卷(BACK-2)、视觉模拟评分(VAS)和 HAMD等。其中,SCL-90是国外学者研究疼痛问题时使用最多的工具之一,它包含90个条目,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受。而BACK-2是一个简单、实用的量表,适用于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HAMD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自评量表,共包括20个条目,通过自评和他评的方式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2.1症状自评量表

SCL-90的评分方法为5分制,1~5分表示疼痛程度逐渐加重,0~3分表示疼痛程度很轻,4~6分表示疼痛程度中度,7~9分表示疼痛程度较重,10~12分为剧烈疼痛。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的疼痛评估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判断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方面存在一定困难。Zachman等通过对63例骨科创伤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选择手术治疗前对其进行术后疼痛评估时,SCL-90评分可以作为一个初步筛查工具[3]。Zachman等对50例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α=0.88),但该量表还需进一步完善。

在手术治疗前对骨科创伤患者进行术后疼痛评估时应注意:①患者在手术后1~3d内不适合使用该量表;②应用该量表时应尽可能避免在患者手术当天或次日进行评估;③若患者有强烈的疼痛感受应尽早使用该量表;④在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时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总之,术前采用该量表可以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2.2视觉模拟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疼痛程度的工具,由两名评定者根据患者的主诉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重,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有研究发现,在对骨科创伤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与传统的量表相比,视觉模拟评分具有不受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的优点,可作为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评估的辅助工具。但该评分系统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未将疼痛和不舒适等情感状态纳入评分指标中;且该评分系统只能评估患者身体上感觉到的疼痛情况,而对于其他如心理感受、情感状态等无法进行评分[4]。此外,在临床应用中还应注意量表中一些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的不一致性问题。

3.骨科创伤患者镇痛方法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主要包括手术伤口疼痛、术后肢体麻木、关节活动受限和神经压迫等,其具体表现为患者手术伤口疼痛、术后肢体麻木或关节活动受限等。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主要以手术伤口疼痛和神经压迫引起的肢体麻木为主。

手术伤口疼痛:骨科创伤患者术前一般会接受全麻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通过穿刺、插管等方法,对患者体内的神经和血管进行麻醉,从而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而术后出现的肢体麻木、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一般与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剂、镇痛药物以及患者的年龄和体质有关。同时,术后肢体麻木还与手术时间和创伤程度有关。

术后肢体麻木:在骨科创伤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术后肢体麻木。由于骨科创伤患者大多存在肢体麻木症状,因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症状,而这种症状主要与术前未进行有效的上肢康复训练有关。因此,在术后早期及时进行上肢康复训练,对患者早期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压迫:在骨科创伤患者中,由于手术和麻醉等因素所致的神经损伤是常见并发症,而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也是导致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患者出现神经损伤时,其疼痛感觉会变得迟钝、麻木或者刺痛等。而当神经压迫严重时,还会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4.术后镇痛效果的护理干预

对骨科创伤患者的护理干预是促进疼痛消退、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术后疼痛管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针对骨科创伤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涵盖了心理护理、疼痛评估、药物使用、镇痛护理、病情观察和出院指导等多个方面,旨在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4.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式

4.1.1研究资料。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创伤患者当中随机挑选出60名患者组织开展实验研究,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

以及对照组,每组各有30名患者.

4.1.2研究方法。实验组:给予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及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镇痛、镇静、神经阻滞以及低强度非阿片类药物镇痛等,具体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

4.1.3统计分析。采用 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4.2结果

综上,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骨科创伤患者中选取60名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组患者接受术后疼痛管理及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镇痛、镇静、神经阻滞以及低强度非阿片类药物镇痛等,具体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采用 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73.3%,数据差别较大,统计学研究意义较大;实验组患者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同样差别明显,统计学研究价值高。

组别

患者人数

明显有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30

12

10

8

22(73.3%)

实验组

30

16

13

1

29(96.6%)

χ2

6.36

p

<0.05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4.3镇痛管理

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的主要选择,在骨科创伤患者中应用最为广泛。目前,我国常用于术后镇痛的阿片类药物主要包括芬太尼、曲马多、舒芬太尼、羟考酮等,其中羟考酮的镇痛效果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呼吸抑制风险。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阿片类药物,其半衰期较短,对呼吸循环影响小,不良反应轻。瑞芬太尼在体内主要经肾脏排泄,因此需在术后6h内进行持续给药。研究发现,瑞芬太尼能够有效减少术后疼痛及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在使用瑞芬太尼进行镇痛治疗时,需注意其给药剂量、输注速度和给药途径等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同时应避免突然停药。另外,对存在呼吸抑制风险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瑞芬太尼进行镇痛治疗[5]。其他阿片类药物如羟考酮、舒芬太尼等虽然安全性较高,但其在术后镇痛方面的疗效并不突出。因此,在应用这类药物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5.总结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及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不同的疼痛情况实施个性化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早期健康宣教,从而使患者掌握正确的术后镇痛方法,提高镇痛效果。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根据疼痛程度合理应用不同药物进行镇痛。另外,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关怀,从而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因此,科学规范的术后疼痛管理及护理干预可提高骨科创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晓慧.心理护理干预对策在创伤性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及心理状态影响评估中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2)

[2]疼痛护理管理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实践意义[J]. 吕晓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04)

[3]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和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 达朝珍.甘肃科技,2018(12)

[4]牛晓惠,张宝英.疼痛管理结合心理护理在创伤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01)

[5]肱骨外科颈骨折29例手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J]. 周璐.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

作者简介:沈姝倩, 性别:女,江苏泰州,目前职称:护师,主要研究方向:骨科护理学

地址: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济川东路86号泰州市中医院,联系方式:1575117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