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对脑卒中后患者情绪障碍及照顾者负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对脑卒中后患者情绪障碍及照顾者负担的影响

石娜

宜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湖北,襄阳 441400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患者实施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对其情绪障碍及照顾者负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10~2023.10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情绪障碍改善情况以及照顾者负担改善情况。结果 HAMA评分、HAMD评分、CBI评分: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低(P<0.05)。结论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患者应用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情绪障碍,并利于减轻照顾者负担。

关键词:脑卒中后患者情绪障碍;照顾者;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常规治疗;负担

脑卒中在临床中很常见,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发病率较高,中老年群体更高发,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脑卒中不仅可导致躯体障碍,并可诱发情绪障碍,情绪障碍中焦虑、抑郁最常见,数据统计显示,脑卒中后焦虑发病率约为20%~30%,抑郁发病率约为20%~79%[1]。卒中后焦虑表现为恐惧、紧张、心神不宁、坐卧不安等,卒中后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睡眠障碍、兴趣减退等,情绪障碍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较为严重,故需及早治疗[2]。由于脑卒中患者自理能力低下,故而照顾者在该类患者的照护中承担起重要角色,长期照顾不仅消耗大量体力,并且繁重的照护工作可增加照顾者心理压力,使其负担增大。研究发现,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不仅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情绪障碍,并利于减轻照顾者负担[3]。本研究即探讨了脑卒中后患者实施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对其情绪障碍及照顾者负担的影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10~2023.10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即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2岁,平均57.58±8.02岁)和研究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2~70岁,平均57.29±8.36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降脂、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并视情况应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如下:

1.2.1健康教育。对患者、照顾者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向其讲解脑卒中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诱发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并向其讲解情绪障碍发生原因、具体表现、评估方法、情绪障碍自我缓解方法、照顾者角色、照顾者负担来源等,使其了解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向患者、照顾者讲解情绪障碍对疾病康复的潜在不利影响,并纠正其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错误认知,同时向其讲解家庭心理康复治疗相关知识,解答患者、照顾者提出的疑问,提升其认知度,以促进治疗工作顺利进行。

1.2.2心理治疗。运用各种心理学知识和技巧,遵循治疗原则,协助患者、照顾者改善个人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操作内容主要包括会谈和家庭作业,会谈内容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每日会谈1~1.5h,会谈结束后进行简要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同步重视照顾者的心理干预,创造患者与照顾者的良性心理互动环境,治疗8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情绪障碍改善情况以及对照顾者负担的影响,情绪障碍改善情况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情绪障碍越严重。照顾者负担采用照顾者负担量表(CBI)评估,总分96分,得分越高表明照顾者负担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采用t检验,P<0.05为数据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情绪障碍改善情况对比

HAMA评分、HAMD评分: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低(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情绪障碍改善情况对比()(分)

组别

例数

HAMA评分

HAMD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0

26.56±2.01

17.98±2.81

21.19±3.01

16.98±2.69

研究组

40

26.89±2.15

8.01±1.23

21.85±2.86

7.15±1.35

t

-

0.709

20.557

1.005

20.656

P

-

0.480

0.001

0.318

0.001

2.2两组照顾者负担改善情况对比

CBI评分: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低(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CBI评分对比()(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0

65.01±6.59

47.12±7.25

研究组

40

64.97±7.01

29.09±6.34

t

-

0.026

11.840

P

-

0.979

0.001

3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起病急骤、极为凶险、进展迅速、预后较差等特点,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脑卒中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出现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等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情绪障碍,是对躯体功能障碍的异常的负面情绪反应。焦虑、抑郁严重阻碍患者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并可增加患者自杀率、死亡率,故需及早治疗。该类患者的照顾者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心理负担较重,照顾者的心理负担及互动对患者心理具有极大影响,同时也是影响患者康复预后的主要原因,故照顾者的干预也尤为重要[4]

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以家庭问题为中心,运用一定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将所存在的问题或症状从个体转向关系,对家庭成员进行同时治疗,以获得更好的家庭功能为目的的心理治疗方法[5]。该治疗模式重视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从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行为和问题,认为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此次结果显示,HAMA评分、HAMD评分、CBI评分: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低(P<0.05),可见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是显著有效的,在改善患者情绪障碍、减轻照顾者负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患者应用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情绪障碍,并利于减轻照顾者负担。

参考文献

[1]唐家宁,黄英民,宁林飞.精神障碍与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对比研究[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0,26(1):6.

[2]朱小琴.家庭病床老年首发脑卒中患者不同性别照顾者负担和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000(A01):32.

[3]邸英莲,张翠娣,李书.基于自我表露理论的团体干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2):5.

[4]姚启甜,马方欣.团体自我表露理论指导的团体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心理负担,生活质量及情绪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 41(17):5.

[5]张芹,焦丽琴,李勇,等.家庭心理康复治疗模式对脑卒中后患者情绪障碍及照顾者负担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