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4
/ 2

中医药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霍政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中医药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无数先辈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具备独特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理念和独特的无创手段,有利于推动健康乡村建设、经济稳步振兴。中医药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优秀传承,在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借助中医诊疗、中药治疗、健康养生、疗养康复以及中药种植等多方面优势在民间推广普及,其对“未病”有着极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在乡村发展中医药产业有力地响应了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精神。

一、中医药文化传承及发展现状

1中医药行业人才储备不足

中医师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然而,目前我国基层中医师缺口较大,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相对不足,中医治疗“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不明显,知识下乡科普宣传中对中医药知识的宣教也相对较少。在当前我国中西医治疗模式并存的背景下,中医不再是人们看病的首选。中医治疗虽也被纳入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但报销比例相对较低。中药材随年份变化价格波动较大,缺乏统一的价格指导,性价比优势不明显,部分中药价格常年处于高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中医的认可。

2、对中医药文化重视不够

目前,中医药文化未引起足够重视,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同时,国家也缺乏打造专业的中医药文化宣传队伍的意识,一些宣传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准确地将核心价值传授下来。宣传者由于精力不足,难以胜任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

3、中药种配套体系不完善

中药材种植基本以农户小规模种植为主,集中连片少,市场行情不断变化,农户种植品种、面积不稳定,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中药材的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缺乏统一的布局和组织协调,没有形成产业链。种植技术还停留在传统种植阶段,在良种选育、选地整地、把握气候条件和播种时机、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关键环节,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技术支撑薄弱。在中药材原料收储、加工利用等方面能力较低,科研开发能力不足,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中药材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种植大户较少,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经济效益不明显。

二、发展中医药文化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举措

1、加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在任何一种文化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人才培养在文化传播当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医药文化要传播离不开对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过去,中医师徒传承作为中国传统行业培养人才的独特方式,在中医药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形成“政府—院校—县区”三级联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政府、中医药院校、县区在人才培养与需求上的沟通衔接,建立中医药院校与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动机制;积极推动校地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全过程的对接。中医药院校应与各县乡村振兴局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定期交流制度。各个县区则要发布各区中医药人才需求信息、乡村中医药文化振兴重点内容和中医技术需求,由中医药院校开展“订单式”培训,学生在校期间赴县区定期开展文化宣讲,毕业后赴各县区就业,开展中医药服务活动。

2、拓宽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

文化具有抽象性,它需要通过传播渠道,以具象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理解。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各种新的传播渠道出现在人们面前。在此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不应局限于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渠道。相关部门应当通过新媒体对中医养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当地本草文化等进行宣传,以形象的方式让中医药文化进入人民群众的视野中。新媒体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以及现场讲座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渠道,对中医药文化知识进行宣传宣导,让中医养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以及当地本草文化相交融,逐步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中。

3、加大扶持力度筑牢产业根基

各部门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总管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中药研发及中药材产业风险补贴等项目的落实建设等,为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保驾护航。加大对中药材项目的支持力度,确保各种农业相关扶持基金、项目基金在中药材产业化建设中的落实,倡导广大村民开荒种药,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从而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增加中医药相关的政策倾斜,制定鼓励中药材种植和生产的扶持政策、相关土地流转政策,以及建立中药材产业基地的政策,从税收、土地使用各种证照办理等多方面对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运输成规模的个人及组织给予最大程度的扶持,甚至对重大项目实施一企一策。在保障企业利益的前提下,要求企业与农户签订风险保障合同,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要保证中药材种植户保本出售产品,由此产生的差额部分可以由中药材发展专项基金给予适当补贴,以此保障企业和中药材种植户的利益。围绕保护中药材、发展地道中药材、壮大扶贫产业和推广仿生态中药材种植等,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奖励扶持相关办法,落实奖扶资金,引进企业投资,建设集中连片大规模种植基地,扶持种植大户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此带动周边更多农户投入产业当中,使中药材产业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加大对基地的扶持,以农民致富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建设或扩建一批独具品种特色的、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深化“龙头企业+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药材种植户”的运作模式。采取药材种植户按照订单种植作业,基地做好组织工作,专业合作社完成串联,企业保护价进行收购的方式,建立起企业、专业合作社、药材基地、药材种植户四位一体的稳固利益共同体,降低中药材产业发展风险,提高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水平。

4、推进区域中药材品牌建设

规划建设集中药材加工储存、中医药养生保健、中药材交易集散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区。利用当地的药材种植优势,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严格把控药材质量,提高药材产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经营户、药材种植户树立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充分挖掘地域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专属性、代表性的核心文旅品牌,整合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共树中医药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共办知名中医药文化活动,建立完善的旅游宣传营销联动机制。举办文化交流会、推介会,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举办中医药文化交流会、产品推介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充分展示中药材,以中医药专业合作社、中医药协会等组织为桥梁纽带,鼓励引导药材企业、经营大户、药材种植户等药材产业相关人员参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药材交流博览会、洽谈会,不断提升中药材的品牌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经济振兴。